PART 1:關於就讀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不當老師能幹嘛?從零開始學 coding 再出發
蘇洪寬從學士、碩士到博士都在臺師大度過,看似目標明確的他,卻也曾在破滅的教師夢裡躊躇不前。「我從小的夢想是當老師,大五去實習和代課後,我意識到自己沒那麼喜歡教學,但除了當老師,我還能做什麼?」洪寬選擇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所語言組,希望藉由語言學來挖掘更多應用方向,在教授帶領下,他對「語料庫」產生興趣,發現不再能用複製、貼上的老方法來抓資料,卻又對陌生的程式語言感到害怕。「後來有一天聽 Podcast,發現 MIT 的文組生和理組生都必須修程式設計,我非常震驚,覺得既然早晚都要碰它,不如現在就開始!」當洪寬不再逃避挑戰,新路就在他眼前開啟。
我眼中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師大校園不大,但資源非常豐富、老師很有耐心,尤其是在我跨領域的路上非常耐心地提攜我,也有豐富的輔導資源,幫助我面對當時的焦慮。」臺師大和臺大、臺科大共組三校聯盟,學校也提供經費給同學經營各式讀書會,十分鼓勵跨域交流。此外,洪寬提到,臺師大校園座落於咖啡廳的集散地,每當論文卡關,他常會出去走走、和朋友到咖啡廳聊天,獲得新靈感與突破。「如果讀師大不當老師,是不是前功盡棄?」他回應道,教育並非師資培訓課程、不是一種職業,而是傾聽他人聲音且了解自我的過程,成為他受用一生的思維。
師大英語所語言組介紹
師大英語所共設有三組,分別為文學組、語言組、英語教學組,洪寬選擇的是「語言組」。「很多人以為我們只做英語研究,但其實任何『語言現象』都可以,中文研究也可以。」語言組的課程可分為四大領域,第一是「句法」,探討不同語言中合宜的句子結構;第二為「語意」,討論字詞在不同語境下的意涵變化;第三為「語音」,討論音韻、聲學等議題;第四則為各領域的「應用」,從社會學、腦科學到程式語言都有。「英語所的課程很多元,不用擔心你要做的題目沒有老師可以指導!」洪寬介紹道,所上請過語言學界的權威擔任客座教授,如中研院院士、哈佛大學與 UCLA 教授,更提供同學神經語言實驗室、語音實驗室等等。(聽洪寬精彩的詳細課程介紹,請點選「科系」章節按鈕觀看)
我從師大英語所帶走的能力?未來能做什麼?
想從師大英語所畢業,不只要完成論文,還須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以及學科考/研討會發表。洪寬認為,英語所的訓練除了幫助他能更清楚地解釋語法,也讓他開始留意生活中的語言使用情形,更提高了對人的包容性。「你會發現,在溝通中,口音其實不是那麼重要,每個人的溝通策略不同,才會造成理解的落差。」論及什麼樣的人適合就讀英語所,洪寬認為,對語言現象感到好奇(例如「等、等等、等一等」的差異)、並具備邏輯能力者最為適合,此外也須做好跨領域的準備。在未來出路上,洪寬說,任何會用到語言的職業都能派上用場,有同學從事行銷、有人成為 relationship coach,也有人結合 AI,擔任語意分析師、語音處理工程師等職。
我推薦的那些好課
系上必修「音韻學」探討日常語言中大量連音、中英文轉換的情形,進行紮實且有系統的大量資料分析,期末需產出 12 頁的全英報告,是洪寬保證滿載而歸的課程;而必修「外語習得」則被形容為一門「高效能研討會論文產出課」,授課老師會用一學期的時間帶著同學完整走過文獻探討、實驗設計、資料收集、分析、解釋的過程,洪寬也在課堂中確認了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式。「有那麼多門課、那麼多領域,要怎麼修課?我認為沒有特定順序,但一學期最多不要修超過四門,研究所閱讀量比較大,需要慢慢探索。」
掌握要點,寫論文可以很愉快
面對許多人最害怕的論文,洪寬認為關鍵的第一點是「選好指導老師」,可以先決定自己想投入的領域、擔任該位老師的助教,再仔細觀察老師如何做研究;確定指導老師後,隨時與對方保持聯繫、主動訂定進度(例如:每兩週見一次面),以免埋頭苦幹卻錯了方向;在選擇研究主題方面,他推薦同學鎖定精確的研究「小題大作」,題目靈感則可以來自平時閱讀的期刊(例如 Lingua、Concentric、Google Scholar 等等)。
洪寬選擇以語料庫研究中文「裡、內、中」三字的差異,藉由量化統計及 Python、R 等工具,了解非隨機出現的搭配關係。對他而言,主題、研究方法都是嶄新的嘗試,雖然難免挫折,他卻建議大家:「嘗試就不怕了!可以去 Stack Overflow、GitHub 這些地方找高手解惑。」
跨出去:出國發表論文、自組讀書會
洪寬把「外語習得」完成的期末報告投到北美漢語語言學學會,意外獲得出國發表的機會,他卻再次猶豫不前,在老師的一番鼓勵下轉念,決定嘗試。「當時老師說,你不單單是去見世面,還要去建立人脈,你引用的作者可能就坐在台下聽你講!」跨出自己設下的限制,他發現自己的表現沒有那麼差,也從各國同學的分享中得到珍貴收穫。
在課堂之外,洪寬也籌組了數個讀書會,發起的原因是——自己讀書好累。他笑著說,在跨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有夥伴共同分擔自學的壓力,因此擔任起讀書會領導者,學習引導互動、穩定出席率、清楚地摘要,快速在三個月內讀完兩本書、五篇期刊,也在其中見識不同領域的觀點、找到更多合作契機。
沒有繞路這回事,找回改變自己的勇氣吧
從大學進入研究所,他從被動的吸收者變成主動探尋知識的研究者。從想當老師到迷上語言學、接觸程式語言,看似曲折的求學路,他卻不曾後悔。如果沒學過教育,我不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沒接觸語言學,我不知道文組研究可以跟程式語言結合;如果沒學程式語言,我不會知道自己可以做那麼大的資料庫研究⋯⋯。」他引用 IOH 創辦人超哥的話,所謂的「繞路」就像是旅行,不同的風景都能轉為成長的養分。洪寬鼓勵我們,社會時時有新挑戰,最重要的是保持彈性,拿出面對難題、補足能力、改變自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