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責任編輯:IOH 編輯部

慈濟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王姍霖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經驗分享

運用創造與想像力,積極探索世界

「語言不只是工具,還可用來與喜愛的人事物產生連結,是件非常美妙的事。」這是王姍霖曾在心理與外文系間猶豫,最終仍選擇進入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就讀的原因。自認性格內向並喜歡獨處的她,運用創造跟想像力進行創作,並鍾情於奇幻及北歐傳說類型。受國中老師影響,與家人在選擇科系上意見分歧時,仍堅持選擇喜歡的道路。姍霖從中發現,要為自己喜好和興趣做選擇,而非被動就範,並在 20 歲時主動報名師資培育課程,期待成為影響他人生命的老師。大學時期,更見教授們以一生投入熱愛領域,感受到用熱情影響生命的力量,期許自己未來能保持開放積極的態度,擁有終生學習的職志。

多元文化的校園生活—慈濟大學介紹

慈濟大學有資源豐富且文化多元的校園氛圍,且提供許多資源以減輕學生負擔,像是進步獎、書卷獎、教師檢定執照獎勵金、跨校通識課程補助等獎助學金,符合資格即可申請。學校特有的「懿德爸媽制度」,是由來自各界關懷社會的慈濟志工所組成,成員會定期聚會並提供在校生許多生活協助。

校內充實的通識課程包含了網頁程式設計、運動與體育、體育通識等必修;海外交換生交流申請,則有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多國選擇。校園生活方面,機能完善且對外交通便利,離火車站步行只需 10~15 分鐘,接駁校車的班次更頻繁往返校本部與人社校區。

慈濟外文系只學英語?這些優勢 AI 無法取代

「不僅著重英語能力培養,也增進各種優勢與可能性。」姍霖表示外文系不一定要精通外語,且不僅學習語文還涉及文化、文本研究等專業知識,因此在 AI 時代仍有無法取代性,若富有跨領域學習更添優勢,在各行各業都可以有良好發展。慈濟外文系規定畢業需通過 CEFR (歐洲語言的共同參考架構,是以學習、教學、評量等方面評估)的 B1 等級基本要求,還有各式文本與語言學等跨領域選修,進一步增強其他能力。外文系畢業出路也不限於翻譯或教職,像哈利波特演員艾瑪華森、恐怖小說作家史蒂芬金等都是外文系畢業生。海外交換資源方面,系上共與 9 個國家共 21 所大學互為姊妹校;雙聯學制則可選擇赴英國 Middlesex University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和 Saint Louis University 就讀。

在課程部分,慈濟外文系還延伸學到西班牙語等其他外語課,加上文化知識、學術研究等內容,另有多門專業求職競爭的課程選修,擁有就業競爭力。姍霖表示,系上課程可分四大核心領域:在「語言教學」領域,包含必修的語言學概論、語音學、句法學或社會語言學等語言學分析課程;在「商務應用」領域,則以商業英語、專業知識為主的國際行銷學、企業管理概論等課程居多;「多媒體文化」領域包含了社群媒體行銷實務、新聞學與新聞英語等技能課程,以及短篇小說選讀、英詩選讀和聖經文學等創作能力相關課程。而「西語學群」包含語法、口說、寫作等西語核心課程,以及文化與文學課,讓學生按照興趣及發展需求自由選讀。

慈濟外文系四年學什麼?

「除了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加強專題研究的培養。」姍霖說明,大一的必修課較多因此選修較少,目的是讓新生適應環境且加強語法發音等基礎訓練。典型必修課如語言學概論,介紹語言結構與功能等概念,開拓對語言的視野,並了解全球七千多種語言已有 40% 瀕臨滅絕;英語文學作品導讀則是運用文學創作鍛鍊實力,課堂教材有《麥田捕手》、《變形記》等經典作品供賞析。到了大二,理論課程涵蓋非英語圈的探索,選修課包含句法學分析語法思維,以及語音學解析發音原理與器官,掌握混淆發音的學習策略。

大三開始,會加強調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寫作課題涵蓋深度議題,需分析正反雙方論點;另有聽講課分析如德國能源政策等專業性話題。最後是大四的必修,包括辯論、深度報導和畢業論文,其中,畢業論文要進行英語答辯,先由教授們提出質疑論點後,考驗學生的專業知識及辯論能力,如同正式發表論文的熱身賽,發揮個人出色的專業實力。

這堂必上

姍霖分享五門值得推薦的外語系課程,整體可領略語言學習的樂趣。「語言學概論」是通過句法結構樹來理解語法邏輯,並培養批判性思維;「句法學」是語言學概論的分支,面對其他語言時更懂如何學習和捉摸;「文學作品導讀」則鼓勵文字創作並運用文本分析學習。此外,也能透過「師資培訓」課程成為師培生,進行 32 小時的研習和服務學習,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越大、責任越強的歷程。

「外語學習不應僅停留在語言本身,更是一扇打開多元文化的世界探索之窗。」姍霖分享,「英國語言文化」課程除了介紹英國當地文化,也是暑期體驗當地語言、實地學習文化的鋪墊,像她當時便選讀這堂課,參加為期四週的英國之旅,透過於異國他鄉自主規劃行程、適應交通文化及語言交流等過程,開闊了國際視野,也對世界擁有更加豐富立體的認知。

挑戰師資培育生,32 小時研習、服務

「 20 歲時成為師培生的決定,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起初,姍霖在父母的期許下決定投身師資培育行列並成為師資生,除必修課程以外,還要完成 32 小時的研習和服務學習。然而最大的挑戰在於課業繁重,每位老師會給予報告任務,且需與同儕討論、協作完成,因此擁有許多突破自我極限的難忘經歷。她表示,學成後大幅提升了責任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豐富對教育事業的熱忱、承諾。因此,姍霖認為,成為師資生不僅是人生抉擇,更是專業成長的重要歷程。

參與伴學活動,引導學生發覺樂趣

「陪伴式學習,感受教學相長。」姍霖參與多項陪伴式學習活動,包括數位線上輔導偏鄉學生以及實地輔導外籍生,有感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得到及時協助,自己在陪伴學習的過程中也獲益良多。印象深刻的經驗,是她曾輔導過一名學習動機不足的國中生,「感覺就像是在教以前的自己。」姍霖分享,經由聆聽、支持和陪伴,並分享自身學習英語的動機,最後幫助偏鄉學生從中找到樂趣。憶起面對不喜歡的科目時,也曾情緒低落的自己,她更對當時耐心教悔的老師們心生感激。

告別優柔寡斷,我專注於成長、用力探索

「找到自己的方向,達成自我突破。」姍霖認為四年大學時光,最寶貴的收穫就是親自嘗試不同事情後,累積的成就感與自信心,根除優柔寡斷習慣,也連帶增強了責任及上進心。她建議,選科系時可先列出所有想法後,逐條自問是否真心喜歡,像是選擇語言系,可先評估是否喜歡語言學習的過程。姍霖表示,大學時光也要將時間花在可成長的事情上,努力學習也用力玩,因為,人最大的成熟,就是無論何時都專注於成長,主動探索資訊才能逐漸不懷疑自己。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