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林立麗

臺北醫學大學 食品安全系教授 陳玉華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北醫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食品安全學系教授 陳玉華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在求學時多去探索實習,找到對營養領域的興趣

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常常是懵懵懂懂不清楚的,所以一定要去接觸,我非常鼓勵同學在求學期間多去接觸不同的領域,你才知道自己對哪個領域是特別有興趣的,舉例來說,我讀大學時也有實習課程,只不過當初是為期一個月,所以我選擇在大三暑假做兩個月的實習,去兩個不同的單位,分別是實驗性質和醫院營養的單位,後來我因為實習更確定自己對研究的興趣,所以我非常鼓勵同學平常多接觸不同的領域,藉此更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

我是北醫保健營養系的畢業生,我在大二時,因為老師邀請有參與系上研究,到了畢業之後又擔任了研究助理,我是從這份工作真正確立了本身最喜歡的研究領域是營養和毒物學,所以出國後也持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北醫食品安全系成立的契機

台灣近年食安事件頻傳,讓民眾對食物來源感到非常恐慌,因為從不同專家你可能會聽到不同的說法,造成社會大眾的無所適從,所以因應社會需求和政府政策,北醫在 2016 年成立了食品安全學系的籌備處,2017 年正式開始招生,所以在此趨勢下,我們希望培育的學生是全方位的食品安全人才,讓民眾能「食得安心,食在放心」。

北醫食品安全系和其他食品科學系最大的差別是,我們設在醫學大學內,擁有更豐富的醫療衛生資源,這就是我們強調的以人為本。而全方位指的是我們的課程彙整了非常多的領域,包含食品衛生與安全、食品加工、食品科學、管理學、毒物學、風險分析。在未來,為了讓學生更了解食品安全學系的重點,故我們在課程中規劃了實習的部分,我們希望藉由這些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對食品安全有更全面的認識。

課程規劃如何具體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食品安全系最重要的概念是要從農場到餐桌,確保整個過程是安全的狀態,在課程規劃裡面,我們當然不是要學生去種菜,而是要了解食物從農場收成到餐桌上的過程中,可能發生哪些事情,所以我們安排了食品加工的基礎課程以及相關實驗,除此之外,為了讓學生知道在加工過程中,會不會受到微生物或重金屬等毒性物質的汙染,所以我們也安排了食品分析檢驗課程。除了用滴定管這種非常傳統的技術之外,北醫食品安全系也跟學校共儀中心討論,讓同學能使用共儀中心的高端儀器來檢驗食物裡可能有的汙染物質。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檢驗是最後端,管理才是最主要的源頭,所以系上也安排了食品安全法規,不論是國內法或國際法,讓學生能了解到台灣這些法規狀況,因為對法規有了解,我們才可以了解食品安全到底發生了哪些狀況,這是我們在課程上主要會涵蓋的內容。除了管理之外,食品安全人才還要進行風險分析的部分,當我們知道食品中可能有什麼物質,一般民眾吃了之後,到底會有什麼樣的風險,所以系上課程也置入了風險分析的內容,北醫食品安全系的特色正是彙整這些多元的課程,當未來食安事件發生時,我們更可以清楚知道事件原因,更具體告訴民眾對人體可能的影響是什麼,讓社會大眾可以稍微安心一點。

在大三暑假會安排學生實習課程,目前實習單位包含政府、食品檢驗、食品工廠等,希望藉由不同的單位讓學生們了解到食品安全系扮演的角色。

食品安全系與食品科學、毒物學醫生、營養學的差異?

在去年台灣發生很多食安事件,政府也積極推動食品安全相關科系成立,在 2016 年有許多國立大學已成立食品安全研究所,只有台北醫學大學是成立食品安全學系,而且是在政府鼓勵大學端成立系所之前,我們就開始籌備了,我們比其他學校還要起步得早,所以規劃得更為完整。 在大學端,以往有所謂的食品科學系,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食品安全系和食品科學系差不多,可是從課程的規劃來看,食品科學系比較著重在食品加工或者食品檢驗,而食品安全系課程是比較全方位的,包含檢驗、管理、甚至醫學衛生相關領域,所以跟傳統食品科學系還是有所差別的。

在之前很多食安事件發生時,媒體常會訪問各個領域的專家,這些專家包含食品科學專家、毒物學醫生、營養師,每位專家的說法都是不一樣的。從食品科學專家的角度,這門科學關注的是從食品原料製造成產品,既然是食品,裡面就必須有添加物,所以食品科學專家往往會覺得這些食品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些東西本來就是經過安全性評估,加到食物裡,本來就是安全的。 從毒物學醫生的角度,他們會說雖然當初加進去是安全的,可是在吃的過程中,你怎麼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他們通常會從比較負面的角度指出,你吃了這樣的食物,未來可能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從營養師的角度,通常是講食物吃進身體的代謝與影響,所以民眾就會很混淆,到底我要聽哪個,這就是北醫食品安全系成立的目標之一。因為我們課程的規劃,讓學生在每個領域都有學到一些內容,所以當他們看食安事件的時候,可以更全觀地評估事情的影響。

學生未來與其他相關科系,其優勢、潛力在哪?

北醫食品安全系訓練的人才是和傳統食品科學系人才是很不一樣的,食品技師確實會和食品科學系有所重疊,但現階段台灣對食品技師的需求逐年在增加,所以這是一個潛在的市場。食品安全系和食品科學系最大的差異是,前者有牽扯到管理的層面,現在常聽到的食安事件,若從安全的角度都不是很重要的問題,目前大部分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從管理層面發生的問題,未來,我們也希望系上訓練出來的跨領域食品安全人才可以從管理、比較上游的層面對台灣食安有所貢獻,因為不論是食品技師或食品檢驗,那都是在最後端,如果你上游管理管不好的話,那去管控下游,也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同學可以去考食品技師證照考試,目前政府規定食品業者在某一定的資金下面、工廠裡面,必須要設有食品技師,這是一個很有保障的出路。還有許多公職單位也需要有食品安全相關人才,不管是從法規、檢驗層面,所以我們學生通過這些高普考後也可以在公家機關任職,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坊間的食品檢驗單位,也很需要食品安全人才,當然食品工廠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最後,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在國內、或去國外持續進修,所以北醫食品安全系畢業出路是相當廣的。

入學面試會如何評估學生是否適合該科系?

同學的態度是關鍵,要表現出誠懇的態度,第二就是回答問題的態度,即便你不會,你可以說:「對不起,教授,我不會,但我推論可能是什麼樣的原因」,這顯示的是你有判斷、推理的能力,而且你也老實地告訴教授自己不會,我相信這是大部分教授比較希望看到的應答情況。

大學申請入學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我們可以提前招收到對食品安全系有興趣的學生,所以如果你對食品安全系有興趣的話,你應該平常就會注意食品相關新聞、法規,會更想進一步了解事件的緣由。

我覺得現在學生都滿可憐的,在國高中的每一天都活在書裡面,我們也常看到很多成績好的小孩平常幾乎是不參加活動的,這樣他到了大學可能會有適應問題,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所以我非常鼓勵同學讀書之餘應多參加活動,有時候你從活動中的收穫是在課本裡學不到的,是非常多、寶貴的人生經驗。你要把眼光放遠,並不是只看你這幾年念書的時間,當你大學、研究所畢業後,遲早都要進入社會,所以如果你可以提早多與人接觸,對你未來銜接上會比較沒有問題。在參加社團中,你不只可以認識新朋友,還能有一些不同的活動規劃,所以我很鼓勵同學參加社團,這對未來申請學校,也一定會是有幫助的。

在高中時可以提早做些什麼,確認自己是否對於食安有興趣?

食品安全系最主要的元素就是食品,所以如果你平常到超市購物時,會很仔細地觀察食品標示,那可能表示你對食品還有一些喜好,另外,因為食品加工、分析也是食安領域很重要的一環,所以如果你從國高中就對化學分析實驗不排斥,對食品製造很好奇的話,我覺得你可能就很適合申請北醫食品安全系。

高中升上大學後,同學在學習心態上該有怎麼樣的轉變?

從高中到大學真的是非常的不一樣,以我女兒來講,她高中三年都是窩在家裡念書,我那時候很擔心她都沒有跟同學互動,可是一到了大學,她幾乎都是在外面參加活動,這也是我很樂見的。大家在高中時期都是在念書,所以心境上面,當你進入大學以後,還是要放一部分心思在課業上面,我覺得其他二分之一的時間則可以投入社團上面,因為社團不是只有玩而已,你可以從中學習到非常多不同的面向,還能從中結交一輩子的知心好友。

選擇大學校系時,你認為最需要考量的點有哪些呢?

要求高中生一下子就要決定未來的路是滿困難的,像是我當初大學畢業時,對於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領域也是懵懵懂懂,所以現在要高中生這麼早做決定,我覺得實在是難為學生了,但是我仍建議如果你對某一些領域是不排斥的話,不妨都去試試看,因為只要你不排斥,你就會有心去了解它,很多領域都是在你了解更多了以後,你會愛上它。 就像我當初讀保健營養系,它也是剛剛才成立,我也不知道它的未來是怎麼樣,可是當我唸了之後,才知道保健營養是和我們日常生活非常息息相關的科學,所以只要你不排斥,我想都有機會,食品安全系也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你喜歡食品,對食品製造過程、檢驗不排斥的話,我認為你都可以來試試看。

如果你的小孩面臨大學校系選填,你會希望他選系還是選校呢?

我覺得選系選校是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如果孩子已經有非常清楚的方向,我會建議孩子選系,但選系最好還是著重在特定等級以上學校的科系,如果小孩對於他的未來、興趣還不是非常清楚的時候,我會建議從選校的角度,最主要是因為同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通常好學校的同學基本上都是很優秀的,同儕的影響會讓同學更往上進步。

在前兩年,我女兒考大學,因為她很喜歡畫圖,她的第一志願是去唸建築系,但是她畫的圖都是動漫圖,我當初跟她溝通過,畫動漫跟唸建築系雖然好像都是畫圖,但應該是不大一樣的,我當初也去詢問親戚朋友有沒有唸建築系畢業的建築師,請問他們未來工作的性質,當我知道以後,才轉述給女兒,讓她知道原來跟自己想像的不大一樣。 我想當小孩與父母在選志願的想法互相衝突時,父母可以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問問看身邊有沒有相關科系畢業的朋友,請問他們工作性質是不是和原來小孩所思考的性質相符,我相信這會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如果父母只是強迫告訴他說不要去讀那個系,卻沒有任何原因的話,現在的學生都很有自主性,反而會更反彈,所以我覺得家長能做的是幫孩子蒐集訊息,分析給小孩聽,然後讓他做最後的決定,這樣的狀態下才能達到雙贏。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