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必修、選修、通識、加簽,請先搞懂選課規則!
各校網路選課規則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是排志願序,因為課程必定設有修課人數限制,當選課人數超額時,可能會依年級高低分發、或按亂數抽籤決定最後名單。要注意的是,有些學校並非採取志願序選課,例如北醫依權重選課,淡江大學是比網速的,先搶先贏。建議大家最好自行上網爬文,或詢問直屬學長姐,才能獲得準確資訊唷!
若學校有提供預先排課系統,切記要把握時機操作,這不只是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瀏覽感興趣的課程,開放時間一到,也能馬上匯入排好的課表,避免因為不熟悉系統、手忙腳亂而錯失權益。
大學課程一般分為必修、選修、通識、體育,有些學校會將必修課程直接匯進學生課表,有些則須學生自行選課,後者的好處在於學生有較大的自由度去選擇要修哪一位老師開的課程,而前者的同學若想換修其他老師開的相同課程,須注意系所是否允許學生換班。
選通識課時,大家則要注意自己的科系對於通識學分的要求,系上通常都有規定畢業前須修滿哪些領域的通識學分,假設要修滿 A、B、C 三個領域裡各四學分,倘若你最後修了 D 領域通識,或者在 C 領域超修到五學分的話,這些超修的部分可能是無法列入畢業學分的。
另一個小提醒是,各校通常會規定每學期應修學分的上限與下限,若有超修或低修需求的同學,得在期限內提交申請書。
說到選課,勢必得說說「加簽」,「跑加簽」是大學生每次開學後勢必經歷的痛苦輪迴。
為什麼會需要加簽課程?因為多數課程不會在網路選課階段釋出所有的名額,學校之所以設計「加簽」機制,一是因為原本在網路選到課的同學未必是最有學習動機的人,願意來現場加簽的同學通常學習動機更強,授課老師會在第一堂課公布加簽規則,例如完成小作業,或是現場抽籤。
二來是因為某些系訂必修為保障該系同學都能選到課,會在網路選課時設下「限本系學生修習」的規定,外系同學只能等開學後到課堂上和老師討論能否加簽。
關於如何加簽自己想要的課程,建議大家在選課前先上 PTT、Dcard 的選課精華版,查查老師的加簽習慣,讓自己心裡先有個底,但最重要的還是開學後第一週課程一定要到。因為授課老師通常會在第一週會說明整學期課程大綱與加簽事宜,一旦錯過了說明,加簽上的機率就極其渺茫了。
如果你在開學第一週就確定加簽失敗,可是你還是很想修這門課,試試看寫信給老師,親自說明自己的選課動機也是一種方法。
以台大的加簽制度為例,大約為期三週,對於很想修某門課卻一直沒選上的人來說,上這三週的課真的很煎熬,有些人會說每週都去課堂上報到,總能感動老師的,但我覺得保險起見,最好是你一定要當面跟老師詢問能否加簽,因為如果教室位子就是坐滿了,老師也真的不能多收任何學生了。(推薦講座—四年修 233 學分!師大學姐的雜食學習路)
假使加簽無望,你也能詢問老師是否接受旁聽,除非該課程有極頻繁的課堂討論、互動作業,不然,老師們通常對旁聽沒什麼限制。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只旁聽,又沒拿到學分,未免太不划算了吧?」但我認為有學到東西就是很大的收穫了,別老想著要提早補滿學分。以大學最低畢業門檻 128 學分來說,先假設大四都不修課,平均每學期也只要修 22 學分就能過了。
所以除非你是特定科系(例如很多醫學相關科系在高年級要到醫院實習,根本沒時間回學校修課),又或者預計大三出國交換,卻又想準時畢業的人;不然,你真的不用太擔心學分問題,但如果有無學分會強烈影響到你的學習動機,建議你就等下學期或明年選到課時再修吧。(推薦閱讀—雙主修全攻略!沒考慮過這些事情,別輕易嘗試)
2. 歷年選課評價參考就好
至於,為什麼我會說歷年選課評價只要「參考就好」呢?
有些通識課雖然被學長姊譽為「X 大人必修」,但這其中有很多主觀成分,並不代表授課方式、內容適合你。有些課程是因為又涼又甜(代表課程考試作業很輕鬆、老師給分高),而被大家捧為「熱門」,但這未必是你想要的啊?
課是你要上的,所以你自己的感受最重要。如果你光聽第一週的課程,就發現你跟這位老師 tone 調極為不合,那麼即便你選到的是同學搶破頭的熱門通識,也割愛給更適合的人吧!
有時候,被大家評為很硬的課程,也未必真的那麼可怕,因為會在網路上寫負評的人,通常是因為本身不愉快的修課經驗,但他又不是你,為什麼他的感受就等於你的感受?
我當初大一時,聽說系上必修的經濟學老師給分很嚴,急忙換去修別班的經濟學,後來聽原班的同學說,老師上課其實就是講原文書做成的 PPT,講得也不差,小考大考也沒有很難;我當時忍不住想,自己原本大費周章地換來換去,到底是何苦呢?為什麼我就連開學第一週去課堂試聽的機會都沒給老師呢?(推薦專欄—台大教授:好大學只是五星級的自助餐,你得自己配菜)
3. 上課指定的原文書不用急著買,可以找找看有沒有二手的
原文書的價錢不便宜,尤其當你修的課程都有指定原文教材時,加總下來的花費更是驚人,如果老師沒有規定要用最新修訂版,不妨問問學長姐有沒有二手書願意轉讓,各大學在網路上通常有二手交流版,學校附近也可能有二手書店,去翻一翻說不定能撿到便宜。
新版和舊版原文書通常內容變動不大,可能在課程案例和習題上有些不同,但如果老師已經很強烈要求同學買最新版時,建議大家該花的錢真的不要省,以免造成之後學習上的麻煩。
也有些同學會覺得讀原文書很難,而直接去買中譯本,但這就要注意,通常中譯版本會比較舊,翻譯內容也不見得流暢。此外,某些老師在期中期末考會以英文出題,如果你讀慣了中譯本,可能會造成答題上的困難,更直白地講,你答錯題目並不是因為你沒搞懂觀念,而是因為你沒看懂英文題目與選項,這不就冤枉了嗎?
你可能還是想問,所以原文書值得買嗎?買了後,真的用得上嗎?
關於你該不該買,可以看授課老師規定,至於用不用得上,我會說現在老師上課常常會使用 PPT,有時候光是認真讀 PPT 外加自己做的上課筆記,應付考試就真的綽綽有餘了。認真去閱讀原文書可以幫你補足老師為了趕進度而略過的課程內容,對於想要真正深入了解一門學問的人來說,的確是更好的。
我打個比方來說,假設原文書是水果,課程 PPT 和筆記就好比鮮榨果汁,喝果汁是對人體好啊,但直接吃水果當然更營養,只是有些部分你現在吃進去,一時之間可能還無法完全消化就是了(但你能去問老師你看不懂的地方啊)。
另外,要讀懂經濟學、會計學、企業管理相關的原文書(這裡指的是大一二基礎課程會用的)其實不難啦,裡面使用到的英文字彙真的不深,只是你要耐住性子去讀而已,況且,現在養成閱讀原文書的習慣,對你以後讀研究所,其實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做研究是絕對少不了閱讀一堆英文文獻的。(推薦講座—校友說:從學校到職場,這些能力很重要)
4. 就算大一課程再怎麼無聊,你還是要好好上課,要混也要混得有效率
不論是哪一個科系,大一課程都是在打基礎,商管科系共同必修就是經濟學、會計學、微積分乙,理組科系則是普通物理、普通化學、微積分甲與實驗課,大一跟系上專業比較相關的必修通常也很「概論」性質,有些大一生歷經完半學期課程的反應常常是「系上課程跟我原本想像的似乎有點不一樣?我怎麼聽了半學期,好像還是沒學到什麼?」。
我必須老實地說,就算你讀得不喜歡、覺得很無聊,還是好好地把課修過,成績不能太差,這是最保守的方法。
大學轉系大多數還是看成績的,你大一成績很差,就很難大二轉到其他科系,再者,說不定你有認真去學習,就能從中發現它有趣的地方啊!
當你覺得還是學得一頭霧水時,也不見得是你不適合讀這個科系,可能只是你不喜歡目前的課程安排,或者你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還有就是你對該科系的學習藍圖、大致的領域,認識得不夠深入,所以你才「迷航」了,你才會覺得:「學這些,到底能幹嘛?」若想要找回方向,你可以找系上老師聊聊,跟同儕、學長姐討論也可以。
找人討論,就不要只採樣某一個同溫層、年齡層的人的意見,不然,你就只是在討拍取暖而已,一點幫助也沒有。
與其跟一堆人一起抱怨課程、埋怨命運造化弄人,你需要的是更實質的行動,如果問了很多人、找了很多資料,仍是發現我真的不愛啊!請堅定起意志去找你的所愛吧! (推薦專欄—上了大學病態「跟風」,你為什麼忙著成為自己不喜歡的人?)
5. 大學課業很重要嗎?更重要的是找出你的學習動機
不囉嗦一句話!大學的課要怎麼修,生活要怎麼過,其實只要你對得起自己,就夠了。
雖說學業只是大學生活的一小部分,可是大部分的人還是會認同「顧好學業是學生的本分」,就功利的角度來講,往後要申請國內外研究所還是會用到,但這也可以說是較保守的路線,我身邊也有朋友學業只在及格的邊緣,最後卻憑著豐富的實作經驗,申請上外國知名研究所,但他走的路又未必能複製到其他人身上啊,不過,我能很篤定地說:
不管你有沒有顧好課業,在大學,找到你的學習動機、熱忱、一個你願意花心力去探究的事物,絕對是必要的,就算它跟你的本科系不相干也無妨,因為它絕對會使你在未來的路走得更長遠。
好好追隨著它,它會讓你看到更多的選擇,讓自己成為「能去選擇」的人,而非只是貪圖眼前享樂、蹉跎了大學歲月後,變得別無選擇。(推薦閱讀—8 件大學生必知,學長姐卻忘了告訴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