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衝刺 /學測申請 /108課綱 /校系迷思 /志願選填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高職升學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臺大教授:教育是學生該獨立完成的事,好大學只是五星級的自助餐

 談到大學,高中的你,有什麼想像呢?和高中填鴨式的教學相比,大學的學習環境相當不同,沒有人會再為你上菜,「主動」成了此階段極為關鍵的特質。「自助餐廳」是台大財金系陳明賢教授為大學教育下的註解。
2017-05-21

在台大教書 20 餘年中,陳明賢教授多次受邀至各高中演講。在教育的第一現場中,陳教授看見了學生普遍的劣勢——對未來沒有方向。學生一路在考試制度中汲汲營營,鮮少花時間於自我探索之上,大學校系選填時只好草草決定,在對於未來一點概念也沒有的情況下,帶著忐忑的心情進入大學。

大學之前,只有讀書考試的台灣教育

「國外學生在大學前,會培養生活自理與情緒控管能力、了解世界、探索性向和職涯,我們呢?都是讀書考試。等到大學,除了要彌補前面三項沒有完成的事情,學生還要去找到一個未來可做的事情。」

一直以來,臺灣教育最為人詬病的,便是全然以讀書考試為主的學習環境,學生的生活完全環繞著讀書與考試,等到終於有個短暫的空擋,鮮少有人還有力氣去探索未來。待終於考完了大學入學考試,面對志願選填,腦袋卻一片空白,「我到底想讀什麼?」你倍感不安地捫心自問,卻始終找不到答案。(推薦閱讀:少了考試,我卻學到了更多——我在 UCLA 的觀察

絲毫不自由的「自由」時間

「在台灣,假設高中生一週有 100 小時的自由時間,他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在解數學題目,然後做英文、背文法,或補充課內的內容,可是在國外,學生花最多時間的是閱讀。」

礙於考試壓力,再多的自由時間對台灣學生而言都成了假象,讀書的意義在如此的過程中被扭曲、遺忘,成為一件充滿壓力又看不到盡頭的苦差事,教授口中 100 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不過就如同獄中的放風時間,你根本無法真正掙脫教育牢籠的束縛。

然而,陳教授表示,對國外高中生而言,同樣 100 個小時,同樣面對書本,他們卻是充滿享受的「閱讀」,從接觸感興趣的內容,找到自己真正的夢想所在。舉例而言,一位未來想進入法律系的學生,很可能在高中時便已讀過 John Grisham(美國暢銷小說家,作品多是以法律為題材之驚悚小說)的作品,在大學之前就建立對法律的理解,但在台灣,學生對於科系的實質理解多從大學才開始。(推薦閱讀:東西方教育差在哪裡?留美 18 年的她一語道破差異

在大學,就別再奢望有人替你上菜了

台灣從國小開始以考試為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習慣於單方面的知識接收,培養出普遍乖巧、被動的特質。但如此的特質是難以融入大學學習的,對此,陳教授給出了貼切的形容。

「好大學應該就像是五星級飯店的自助餐,餐廳盡它所能地把所有的菜都擺在桌面上讓客人挑選,而作為客人,你要為自己設計出最適合的菜單。」

進入大學前,學生多半是廚師煮了什麼(老師教什麼)就吃什麼,他們能決定的只有吃不吃;然而,大學就像是去吃自助餐,同樣的一餐,你可以瘋狂夾牛排,也可搭配甜點、飲料。不難設想,如此劇烈的轉變,一定會造成某些大一新鮮人的不適應,他們根據過往的習慣,在大學的書桌前坐了下來,等著服務生為他上菜,在等了一年卻始終不見服務生人影之後,才意識到餐廳規則的改變。

決定自己的菜單,沒人在乎你吃飽沒有

「理論上,大學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告訴你應該吃什麼菜,教授不是高中以前那種會幫你做抉擇的導師,不會有哪個教授強迫你這學期要修什麼課,下學期又要修什麼課,或是一定要參加什麼社團,完完全全要看你的自律。」

大學時,課表基本上由學生自訂,但你擁有自由的同時,也意味著自律的開始,你要開始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每個人的時間都非常有限,你必須和時間賽跑,避免任何一丁點的浪費。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你進入大學以後就只是模仿其他同學的腳步。這會是很浪費的,因為沒有一個人能把大學所有的菜都吃完,所以你要對自己想吃什麼菜非常有概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生活方式,亦步亦趨地跟在他人身後絕對是下下策。如同教授所言,沒有人有嘗盡所有餐點的食量,因此,你必須保持判斷力,衡量自身的時間與能力,思考你的目標什麼,又有什麼東西對這個目標有幫助?透過層層分析,擬定出一份最適合自己的菜單。(推薦閱讀:8 件大學生必知,學長姊卻忘了告訴你的事

科系不是絕對,不用害怕轉換跑道

 在大學這間自助餐聽,你會接觸到各式的菜色,本來堅持只吃白飯的你,可能在某堂課程之中,意外地發現客家炒米粉完勝白飯的美味;或許礙於科系所學,你仍過著吃白飯為主的生活,但這個契機卻可能讓你在未來投入米粉領域中。(推薦閱讀:IOH 創辦人莊智超:誰決定了你的第一志願?

「台大財金系有 20 幾位教授,除了一位本科系畢業的教授外,絕大多數的教授其實來自其他背景,例如其他管理學院科系,或是工學院、理學院⋯⋯。事實上,你大學進入的科系跟最後從事的專業多半是有距離的。」

專業與所學相異的現象無論在學界、業界早已屢見不鮮。就讀一個科系,是讓你多了一份專業,它並不會阻斷你通往其他的專業。

「學生要不斷且積極地自我探索與檢討,同時向外尋找資源。我相信一個好的大學應該有足夠多的資源,讓你去轉變方向,或是增加一些你想要的專長。」

在變換跑道這件事上,重點從來不是科系本身,而是在於你能否在找到真正的夢想之後,為自己重新規劃一份新菜單。夢想理應是個讓你燒肝也甘之如飴的目標,然而,不少人光是想到要從零學起就選擇妥協,待在自己習慣的舒適圈。若真是你的夢想,你就不應讓自己在原地空想,而是展開行動,向前邁進。

規劃菜單,你可以這麼做

剛開始嘗試規劃自身生活,難免都會不習慣,陳教授對此給出幾點建議。首先,要決定未來的方向,確定你立下的目標是所有待辦事項中最該優先解決的事情;因為沒有方向,你根本不知道該往哪去、如何去。找到方向之後,陳教授建議同學找二至三個與專業有關的實習,讓自己可以實際應用所學,累積經驗。(推薦閱讀:大學生為了什麼該去實習?別以為你只是來學習的

在規劃菜單時,千萬不可忽略外語能力的養成。陳教授建議,欲培養出獨當一面的外語能力,出國交換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唯有將外語講到非常流暢的程度,你才能打破跟外國人溝通的隔閡,而能在價值觀上面有所交流,達成共識。(推薦閱讀:出國交換其實不難!你只需注意這 7 件事) 

教育是一件你應該獨立完成的事情

「我們一直都沒有讓學生覺得教育是他自己要去完成的一件事,我們從國小到高中好像都太一應俱全了,學生們會覺得學校應該幫他們準備些什麼。」

填鴨式的教育讓學生將「學習」誤會成是學校的責任,習慣在座位上被動地等待學校上菜,然而,陳教授強調教育不應是如此。理想的教育,是讓學生明白學校提供的只是各式菜色,學生作為買方,在學校提供的資源之外,理應要養成自我向外探索的習慣,而如此的習慣應該在大學前就可以養成。

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性向測驗重要嗎?

「在高中,不少人透過性向測驗決定方向,但仔細想想,這個方向只是在你回答幾十道選擇題後經由某種計算決定的。那你可曾想過,一天 24 小時下來,其實你有不少時間和自己對話、嘗試各種活動,這些的經驗怎麼反而對你沒有任何幫助?」

陳教授並非否定性向測驗的重要,透過科學的數據分析,性向測驗讓同學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整理出自己的方向;然而,這些問題是死的,而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並非幾十道題目就能充份說明的。你可以稍微參考測驗結果,卻不能把它們當作全部,你更應該關注你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不是有哪些事物或活動勾起你的熱忱與感動,讓這些經驗在你身上發揮作用。(推薦測驗:雜學者、拓荒者、流浪者、挑戰者,在大學,你想成為哪種人?

「教育就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如果你只想讓學校用一個很簡單的性向測驗來取代的話,那你如何要求今天的學生在大學以後要做自我探索?如何能夠從五花八門的課程當中選到對他有意義的課程?」

陳教授坦言,要找到夢想是一件苦差事,卻是一件值得去做的差事。想要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領域,你會需要閱讀很多的資料,並且在過程中不斷與自己對話。如此的工作馬虎不得,想要確實完成它,你勢必得犧牲部分的休息時間,但這一切終將是值得的,你將能即早找到未來方向,省下進入大學這間自助餐廳之後,卻在座位空等上菜的時間。(推薦閱讀:為什麼要讀大學?他從拒考大學到一次旁聽 9 校課程

 
受訪者簡介

Ming-Shen Chen 陳明賢,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財務博士班,於台大任教至今已逾 20 年,現為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資本市場訂價實證研究、財務報表資訊與證券價格、財務危機理論與實證。陳教授於大學部開設有「財務金融入門」課程,透過廣邀學長姐、創業家分享,幫助學生找到未來的方向。

作者 羅竟祐

Leo Lo 羅竟祐,畢業於台中市衛道高中,現就讀台灣大學哲學系,雙主修政治系國際關係組。本來只是想擠進台大的他,在翻閱一些哲學普及書籍後發現自己對哲學的興趣,同時看見了不一樣的生活樣貌。回首當初自己對於哲學的一無所知,期許自己能將這個影響他重大,卻長期被社會誤解、忽視的學科,帶給更多人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