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衝刺 /學測申請 /108課綱 /校系迷思 /志願選填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高職升學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從二類榜首到臺大外文系教授:缺乏興趣,擠進熱門科系只是虛耗

明明有越來越多人主張適性揚才遠比追求高分重要,為何整個社會仍對資優生有著緊追不捨的崇拜與迷戀?
2019-01-22

每逢大考過後,媒體的目光總是聚焦各地區榜首,將榜首的身家背景、申請上哪些校系、採取什麼讀書方法、力爭向學的心路歷程都報導得鉅細靡遺,也有高中會大張旗鼓地貼出榮譽榜加以慶祝,但弔詭的是,明明有越來越多人主張適性揚才遠比追求高分重要,為何整個社會仍對資優生有著緊追不捨的崇拜與迷戀?每年總少不了這一波又一波陳腔濫調的榜首報導?

大眾喜歡看這些「成功」的故事,或父母、師長以為從榜首的故事中能看到什麼教養自己孩子的方式,卻忽略了媒體報導的必定只是片面,而每個人的特殊性、家庭背景差異等等,其實都使得榜首的經驗難以複製,這些重複的報導對當事人是壓力,對其他學生來說也未必是好事。

況且「把書讀好,將來才能考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過好日子」,這套規則真的適用於現在的社會?適用於所有人嗎?時代大環境已經變了,但大眾對「成功」的想像還是如此僵化死板嗎?

本次 IOH 特別邀請臺大外文系黃宗慧教授和我們分享她對大學校系選填的看法,黃教授是民國 75 年聯考北一女甲組(二類組)榜首,在當時正值資訊科技蓬勃發展的年代,她選擇台大資工系作為第一志願,卻在大二歷經休學後轉至外文系,這麼大幅度的生涯轉換當初跌破了眾人眼鏡,究竟她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在傳統升學體制下面臨的掙扎又是什麼?

面對人生的試題,有誰能保證當永遠的第一名?

「我人生根本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被『非第一名不可』這樣的自我要求束縛著。」

黃教授說,由於父親早逝,在成長過程中反而更要求自己的課業表現必須不輸「正常家庭」的小孩,畢竟在臺灣的升學風氣中,把書念好是一種很強大、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方式,所以即便家人從沒要求過成績,對於要讀什麼系也不太過問,自己仍拚命地想在競爭中勝出,想成為同儕中的佼佼者。

儘管從國小就發覺自己在文科表現突出,可是處於女少男多的資優班裡,看著班上男生數學表現大多比女生優異,黃教授始終隱隱有種「數學好才會更受肯定」的感覺,求學過程遂更看重自己的數理成績,當作是自我證明的方式。

「到了北一女選組時,那種『真正優秀的人要念自然組』的氣氛更為強烈,我也是懷抱這樣的想法選丙組,雖然後來發現自己恐怕難以面對動物實驗,內心一度迷惘著,還要留在自然組嗎?但好強的個性還是讓我順應了社會主流的價值,很想證明女生也做得到,而當時大家也看好資訊科技的未來趨勢,所以我從丙組轉到了甲組。」(推薦講座—台大資工畢業,她為何不當工程師?

豈知,以榜首之姿考進心中的第一志願後,卻失去以前第一名的光環,也才發現成績上不被肯定時,自己竟然就燃不起學習興趣,惡性循環下,表現更不如期待,內心已不好受了,在寫程式不順時還曾面臨同儕調侃:「妳以前在北一女不是響叮噹的人物嗎?」

「主流社會『分數至上』的價值觀,某種程度來說,是保障了某一群學生的『優勢』,但付出的代價就是『一旦得不到第一名,就會覺得失去了全部』,所以進入資工系後,我發覺自己表現不如人時,會不知如何去調適這些挫敗,得失心太重。」

任何學門都是專業,都需要靠邏輯理解

黃教授坦言,最初轉到外文系有一部分是出於逃避的心態,當時聽到師長對自己轉系的選擇提出質疑,內心也很徬徨,不過,當她越深入了解文學世界,就越覺得喜愛,很享受閱讀文學作品的樂趣。

而升上研究所後,因為接觸到文化研究、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等理論,黃教授更深刻體會到,文學並不單純只是感性地抒發,文學研究更同樣牽涉到邏輯思辨的過程,用於分析社會現象時,能有不同的著眼點與詮釋。

例如,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岡喜歡挪用各種數學圖式來解析心理結構,這點勾起了當年尚未忘情數理的她很大的興趣,因而將此作為研究方向,雖然這在外文系並非主流,但她的博士論文、以及往後在臺大開設的課程,一度都集中在精神分析領域。(推薦閱讀—管它冷門或熱門,你都不該輕視任何一門專業

「確實比起理工科系,人文科系是『無用』的,人文學科甚至會反對什麼都以實用性至上、目的論的價值觀。我個人覺得,外界認為人文科系不實用,無妨,但若因此貶抑人文,例如覺得不值得念、念的人都是能力比較差的、人文科系很好打混等等,對此我就比較有意見。」 

文學是讓你去理解不同人所面臨的困頓處境,學會更溫柔地與世界相待

黃教授笑談,自己常在課堂上和同學說「文學讓人未老先衰」,乍聽之下的確很無用,誰會需要未老先衰呢?但她真正想表達的是,文學是讓你能體會自己原本還沒經歷過、甚至未必會經歷、很難想像的人事物。透過閱讀,你有了提前領略這些不同人生的可能性,有了能站在他者的角度去思考的機會。

這不只是單純的感性刺激,還能開啟你思考事物更多的面向。有評論家便認為,文學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利器,比起只是拿出很高的道德原則來說教,文學用更生動、人性化的方式,透過角色之口去訴說理念,更能打動人心。

「在閱讀文學時,讀者往往也會對書中人物悲慘的際遇產生共感,會去設想有沒有什麼方式讓他不要淪落至此,也會試著想像如果自己處在同樣的位置時,會是什麼感受,這種攸關道德培養的能力,如果在今日被視為無用,或許代表的是我們正在失落某些重要的價值。」

當然有人會說,人文學科不能具體解決問題,但黃教授認為,很多時候是人的思維方式變了,才會有不同解決問題的辦法。(推薦閱讀—臺大教授:從電機到政治,發現「理工人比較聰明」是個大誤會

「文學的『實用』是能影響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改變了,選擇就會不同,決策的方式就會不同。如果沒有人文思想的基底,任何事情都是功利取向,其實會犧牲掉很多重要的價值,這些看不見的代價是很高的。」 

是誰決定了你的第一志願?

觀察現在許多家長仍鼓勵孩子在高中階段,只要求成績好,以後才能有更多選擇,並且要選擇熱門的科系,未來前途才會光明,黃教授認為這或許是現階段還難以撼動的迷思,但正因爲自己在大學經歷的迷茫,她特別提醒,科系就業熱門排行榜是會變動的,何況該職業就算再熱門,各行各業中都有相對成功與不成功的案例。

如果僅迎合熱門趨勢、在意社會認定的成功,卻和自己的專長興趣差距過大,未必能在該領域有好的表現。畢竟對職業要有一定的愛好與投入,才能成為志業,否則只是賺錢維生的方式。

「我們常常都想活出『別人覺得很棒』的人生、被他人覺得有成就,但是自己覺得很棒,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會有真實的『成就感』。成就感是一種自我實現之後的快樂,不應該窄化為社會定義的成功。」(推薦閱讀:人文學科沒「錢」途?請先告訴我你對「成功」的定義

究竟我們之所以求知學習的初衷是什麼?

在現行體制下,要每個人都必須在 18 歲以前找出自己終身的熱情所在,並完全依此去選擇科系,可能有些不切實際,但至少在進入大學、升學壓力鬆綁後,應該多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多問自己到底想追求怎樣的價值,黃教授格外有感地說:

「如果高中以前,學生是被要求『把書讀好』,大學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好好讀書』,而好好讀書其實比把書讀好,困難很多。」

把書讀好是比較表面的,重點是看到結果的「好」,只要懂得考試技巧、掌握讀書秘訣,就能得高分,把書讀「好」往往只是求「成績好」。

好好讀書則是指把「書」當成重點,為自己好好地去讀、感受知識帶來的充實感與樂趣,在讀書時感覺到熱情,所學的一切就不會只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的工具,而會是和自己的生命所無法切割的,會知道這些知識可以帶自己往哪裡去,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用這些知識來做些什麼。 

試問有什麼事情讓你願意不計回報地追尋?那就是你的熱忱所在

雖說如此,黃教授也自嘲,她最初在外文系找到的成就感,或許還是和「第一名」有關,因為喜歡文學,讀得如魚得水,重新獲得第一名的寶座,才加強自己想深入探究的動機。

說到底,自己在大學階段並沒有真正調適過來,是靠著轉系重新拿回第一名,才讓自己滿意,自己還是太在意成績,在大學投注最多心力的事也只是念書而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頗為可惜。

而真正讓自己掙脫出分數的桎梏,是從投身動物保護運動後才開始的。

「我從小就很喜歡動物,很不忍心見到動物受苦,在還不知道何謂動保的學生時期就開始想替流浪狗找個家,大約在博士班時,我為了催生動保法走上街頭,也才發現社會普遍對流浪動物的敵意完全超出自己的想像,很想多做點什麼,也想知道如何去關心這些議題,於是開始參加動保團體,並在報紙上寫倡議的文章。」

「也是開始從事動保之後,發現這件事和我過去所專注的念書完全不同,不但不是『有付出就有收穫』,而且『投資報酬率』極低,但我就是不願意放棄這件事,因為看到了動物的處境很艱辛,所以想不顧一切地做多少算多少,投入動保之後,改變了我以前那種計較第一名與得失的個性,覺得這才是自己真正在意的、想做的、有意義的事情。」

為了貫徹這份使命感,黃教授也在臺大開設通識課程「文學、動物與社會」,從感性的文學出發,帶學生培養對不同生命的尊重與共感。

找出自己願意奉獻一生的熱忱,不是光憑學校教育、紙筆測驗所能發現的,它沒有一套固定的方法學,不是追隨那些有著豐功偉業的前人,就能抵達同樣的遠方。你還要勉強自己走在大眾期待、卻又不知目標為何的路上多久呢?(推薦閱讀:幹嘛怕選錯系?你該怕的是不夠投入喜歡的事!

如果窮盡一生追求的,只是讓自己活在眾人的掌聲裡,說不定內心會始終覺得少了些什麼?

試著偏離既定的軌道看看吧!試著探索自己想看的風景,人生才不是用分數決勝負的競賽,而是一場屬於你自己的旅行。每個人的目的地都不同,或許少了可依循的明確方向,勢必讓你歷經混沌迷茫,跌倒撲空,但每個人不都是這麽開始的嗎?如果在面對重重艱難與挑戰後,仍能保持著貫徹到底的熱情,不就代表著自己離心裡真正的嚮往又更近一步了?

就按照自己的步調,跟隨內心的聲音,持續向前,盡情享受沿途的風光旖旎吧!

 

>>>「填志願思考單」免費下載中!帶你從 5 權重、4 步驟、3 檢視點找到適合科系!

作者 林立麗

IOH 編輯團隊一員,畢業於台大生傳系,雙主修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產生對社會學、傳播學、行銷與設計等領域學問的熱情,曾擔任台大農推會農業多媒體訓練課程教學助理、UDN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台大場講者,期盼能以自己最喜愛的文字為社會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