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衝刺 /學測申請 /108課綱 /校系迷思 /志願選填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高職升學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台大教授談選科系:別再戰文理組了!你該認清社會的真實

「科系的世俗排行榜,或說分數排行榜,是市場運作的結果,是校跟系、科系與科系之間的角力。」
2017-07-21

由分數堆砌出來的升學階梯能當作選科系的依據嗎?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熱門科系?為什麼網路上總不時有理工戰人文的討論?雖然大家都說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科系的價值不能用「賺不賺錢」來衡量。

然而,市場是會說話的,那些在分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科系出路待遇平均來說的確比較好,可見「就業薪資」仍是許多人在選科系上的考量。

但熱門之中總有遺珠,如果學生的興趣、特質無法與這個科系契合,怎麼在一片競爭之中走出自己的路?IOH 本次再度邀請台大經濟系林明仁主任來分享他對科系市場的觀察、以及在教育現場的所思所感。 

管它冷門或熱門,你都不該輕視任何一門專業

「醫學、法律、商業、工程學是崇高的追求,維持生活所必須,但詩、美麗、浪漫、愛情則是我們活著的目的。」《春風化雨》

因為國內製造業、高科技代工的興盛,形成臺灣長久以來「重理工輕人文」的社會風氣,特別在近年美國同樣展現出對 STEM 人才( Science科學、Technology 科技、Engineering 工程、Mathematics 數學背景的人才簡稱)的強烈需求後,理工科系身價更是水漲船高。

林教授認為 STEM 基礎訓練相較人文科系,是更為費時、所需投入的成本更高,得到的報酬自然不薄。

「因為你不能靠一張嘴講得天花亂墜,就讓火箭升空嘛!你在前期的投資其實很辛苦,所以就缺人了。從人類過去五十到一百年的歷史裡,都可以看到科學發展為生活帶來的進步,所以他現在會有比較好的社會地位,好像也不意外。不管從市場需求面、供給面來講,當供給少、需求大,薪資水準自然會上升,這是市場的結果,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去追求薪水很高的,還是要回過頭來問自己的能力。」

許多人會羨慕工程師的待遇,不過林教授笑談:「你也不曉得他們是爆肝爆到哪裡去吧?」他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一項商品或服務之所以受消費者喜歡,不全然只歸功於研發人才,它背後若沒有業務、行銷、行政、設計各團隊的貢獻,再好的東西也難以推廣給大眾認識。

「所以不要去輕視你沒有選擇的那一塊,所有人的專業都對社會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有誰的專業會被 AI 取代?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通才

隨著 AI 人工智慧日新月異,「機器人將搶走人的工作」不再是科幻故事情節,回顧過往人類史,每當科技大躍進,同樣有大規模失業的言論甚囂塵上,但最後往往是新技術取代了部分人力,卻也帶起新興產業。

而失業人口正補足它所需的人力,只是如今 AI 運用層面太廣,很難推定其帶來的變革程度。對於網民會用「你們未來就是被 AI 取代」來唱衰某些科系,林教授的看法是:「在未來,除了自己有什麼樣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把自己的專業跟別人的連結在一起。」(推薦閱讀:奇點大學寶博士:在指數型時代,機器人將偷走你的工作

「專才」這詞總有股魔力,好像人只要懂得一門特定技術,便能憑一招半式安穩度過餘生;相反地,「通才」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甚至被拿來跟「什麼都學,所以什麼都不精」劃上等號。事實上,通才除了對各領域知識都有所涉獵,更珍貴的是他願意去做跨領域溝通,整合不同專才的意見,讓原本錯綜複雜的討論得以順利產生結論。

林教授分享某次和美國麥肯錫顧問聊天時,對方提及在專案團隊裡,總會有一兩位歷史、文學背景出身的顧問,這些人就算經過內部商業訓練後,在財經知識上當然還是比不過專業背景人士,但他們仍是團隊不可或缺的成員。

過往所受的人文社會科學訓練,讓他們更懂得解讀人性,在受過基礎商業訓練後,便能作為不同領域間的溝通橋樑,他們比起其他人會用說故事的邏輯來進行對話,讓夥伴、業主聽得心服口服。(推薦閱讀:普林斯頓女孩劉安婷:如果沒有通才統合專家的意見,我們的政策永遠會被單一領域綁架!

大學教育的意義是有任務的學習

林教授也援引經濟學家 Gary Becker 的人力資本理論,強調大學科系不該跟職業綁在一起,只不過是學生從大學畢業後,便直接面對社會的考驗:

「大學最終的目標絕不是職業訓練,這毫無疑問,職業訓練只是副產品(byproduct)。我不認為每間公司都要覺得你今天大學畢業進來就是即戰力,工作第二天就上手,這不可能啊!真是如此才恐怖,因為公司內部也是瞬息萬變的啊!你的公司沒有內部訓練、沒辦法辨認(identify)所需要的人力資本的話,那這間公司其實也不要待了,誰知道它能撐多久。」

「大學更著重在培養一般人力資本(General Human Capital),而每個科系到了三四年級都會有比較多的特殊人力資本訓練(Specific Human Capital),假設你想念財金系,你是該思考:『財金系未來的特殊人力資本訓練跟業界的契合是怎麼樣?』只是我覺得能夠想到這麼遠的高中生大概是少數,還不如從『累積一般人力資本』的角度去思考。」

在大學階段,林教授認為同學最應把握的是和身旁不同背景的夥伴之相處機會、學校的資源、還有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妥善運用這三者,並盡可能結合系上所學,去完成自己心中的「任務」(task)。(推薦閱讀:5 件你填志願沒注意到肯定會後悔的事!

「大學是讓你學習怎麼最有效地運用(mobilize)手上所有的資源去完成一些任務,而這任務本身對你、對社會是有意義,如果你的大學生活可以環繞著這樣的想法去實踐的話,應該會滿好的。」

過去「要結合眾人之力去從零到有完成一件事」最常見的方式是參加社團活動。然而,林教授點出時代不同了,他看到越來越多有行動力的學生自主發起能幫助社會的組織。

臺大經濟系 B02 林子鈞和蔡宛庭同學成立的「遠山的呼喚」(Calls over Ridges),目的是幫助尼泊爾兒童脫離貧困,他們除了提供援助,更改變常人對「國際志工就只是短期服務」的印象,並與林教授、政大國發所蘇昱璇助理教授合作開啟長期經濟研究,藉由研究去釐清當地貧窮的根源、以數據檢視服務成效,不斷去改善組織的運作模式。

透過與社會的真實接觸,更可以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意義,不僅知道如何應用知識,更能體察自身欠缺之處,但林教授也強調:「在做這些事之前,你還是要將系上基礎打好,不然就是來亂的。」

每個世代的光榮都有其背景,甚至是包袱

林教授認為在跨領域的時代下,「團隊合作」只會越來越重要,而這是學生從小到高中教育裡最常被忽略的一塊。

「因為你考學測指考也不是靠團隊合作啊,即使同學彼此沒有競爭,關係很好,晚上還一起念書,但最後還是一個人坐在桌子前考試嘛! 而不是我們一起做了一台太陽能車還是什麼的,然後一起進了心目中的理想學校。」

「所以我覺得到了大學,你還是先建立一般能力(general ability),去理解社會中不同背景的人到底在做些什麼、以及你要怎麼與每個人合作,你在這個年紀培養這些能力是最好的,因為年輕人要交朋友、接受新觀念,相對比較容易。在過程中,也會慢慢發覺自己對某幾樣東西還滿有興趣的,再經過一段時間,你會越來越清楚,讓你以後想深入做這件事時,內心才不會覺得毛毛的。」

帶著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不同的人事物將引領你走到「可能適合自己」的位置,而唯有進一步去探究、學習,才會讓你每一步走得踏實,你要先求「博大」,再選擇去「精深」。(同場加映:我怎麼知道以後要讀什麼?認識「不分系」)

「每個世代在成長的過程中,手上握有的資源都不一樣,所以大家的看法自然不太相同。上一個世代是我做這個很深,因為我只有它,所以我只能鑽研它,我根本搞不清楚其它的在幹嘛。而這一個世代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能力,扁平式學習的好處是更能連結其他領域,但有時候會不夠深入。」

世代之間的差異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不變的是所有人都是努力去突破既定限制,才得以推動整個時代前進。 

永遠要對自己的人生認真負責

「你要買一個手機、化妝品,都會在網路上比價那麼久、看開箱文,但你選了一個系要唸四年,卻隨便便給它填下去,或者因為沒主見,所以被他人的意見推著走,這很怪耶!然後上大學後,你還說:『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你這樣也是『剛好』而已啦!」

讀什麼科系不會決定你的未來,可是你不經思考便妄下決定,將來後悔了,還繼續維持老樣子的話,你未來的路肯定會走得很難堪,林教授提醒大家不只該謹慎選擇,更重要是對自己的人生認真負責。

「上大學後,你不要整個人都散掉,特別是大一大二,還是要顧一下基本課業,一開始宿營、新生盃各種活動當然很開心,但課業要 hold 住,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坐在課堂裡面啊,至少人在那裡,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

事情有 80% 都是你人到了

「一件事最後能做成、有個結果,80% 的投入就是你人到了那裡,有了互動(engage),所以你至少人要去,作業不論是怎麼交出去的,學霸有學霸的做法,要混也要混得有效率、有技巧,你大一只要很認真,大二以後大概不會有什麼問題。」

許多人可能很難想像大一課程其實是大學四年的關鍵,因為它是往後專業課程都需要的基礎,基礎打好了,學什麼都很容易,你也有更多心力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大學四年就像一趟旅程,既然都上路了,就別再問自己:「準備好了沒?」,勇敢去探索另一個你從來沒去過、更為遼闊的世界,用自身行動力去走出一條路,完成埋藏在你心中已久的任務,因為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推薦閱讀:在大學,你留下什麼,就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填志願思考單」免費下載中!帶你從 5 權重、4 步驟、3 檢視點找到適合科系!

受訪者簡介

Ming-Jen Lin 林明仁,現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主任(2016 年 2 月 - 迄今)、社會科學院經濟統計資料中心主任(2015 年 - 迄今),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於 2002 年取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勞動、法律、健康),其開設的「經濟學原理」為台大開放式課程之一,在 Coursera 亦開設「經濟學概論:誘因與市場」個人網頁請點此

作者 林立麗

IOH 編輯團隊一員,畢業於台大生傳系,雙主修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產生對社會學、傳播學、行銷與設計等領域學問的熱情,曾擔任台大農推會農業多媒體訓練課程教學助理、UDN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台大場講者,期盼能以自己最喜愛的文字為社會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