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浪漫捲髮,忙碌身影時常穿梭於臺大與中研院之間,不論課堂內外,陳嘉銘教授總藏不住對政治哲學的熱愛。不為人知的是,如今作為人文學者的他,從小閱讀牛頓雜誌、崇拜集科學知識於一身的「馬蓋先」,過去在建中時,數學與物理未曾低於 95 分,更高分錄取臺大電機系。
人文社會科學的魅力,源自最深層的困惑
「我想做的事情一直很明確,就是研究知識、創造知識。會成為學者,單純是不願活在困惑之中。」陳嘉銘直說自己從小對量子力學、宇宙理論情有獨鍾,本該選念物理系,當時仍追隨排名,進入更為熱門的電機系,卻發現電機無法滿足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
適逢臺灣第一波教育改革,正在念大學的陳嘉銘投入了人本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實驗教育營隊,當時他十分嚮往自由教育的理念,卻在營隊中產生許多揮之不去的困惑。「所謂的民主、自由,到底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樣的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才能讓人成為解放、快樂的人?」那時,他正好修習了一門政治哲學的課程,驚覺:「這不就是我正在思考的問題嗎?」短短一學期後,陳嘉銘便確知這是他想投注一生的領域。
以為轉領域很輕鬆,卻發現理工人沒有比較聰明
「最初我以為自己會很成功,大家都說唸自然組的邏輯比較好,但我進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從電機系畢業後,陳嘉銘決定轉念政治哲學。擅長條理化問題的他最初在考試分數上獲得很大的鼓勵,繼續往下鑽研後,才意識到自己欠缺真正出色的人文思考能力。「絕大多數的理工人看世界的邏輯是相當固定、形式化的,但當你進入人文社會科學的世界中,不再有固定的公式、定理是大家會一直遵守的。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理論在解釋同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各執一詞、互有優缺,沒有標準答案。但這不就是社會的真貌?」
「我認為『人文科系無用』是台灣的特殊現象。我在美國唸政治學時,反而一直被其他理工科同學視為 smart person。」
陳嘉銘認為,造成臺灣長年「重理工、輕人文」的原因在於整座島嶼產業發展的「理工化」,不只造成人們崇尚自然科學,更有各種實質獎勵誘使學生追求理工。然而,這在國外並非常態,曾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的他說道,在美國,哲學系、歷史系的同學在職場上具有高度的競爭力,業主們相信這些學生更善於洞察事情的不同面向,能憑著傑出的思辨歷程、寫作技巧、閱讀分析能力,成為解決各式問題的人才,相對於其他背景的畢業生,來自人文社會科系的同學可能是更為理想的合作對象。(推薦閱讀:別再戰文理組了!你該認清社會的真實)
什麼樣的同學適合唸人文?答案是「所有人」
在陳嘉銘的理想中,大學教育應為大一、大二不分系,每位同學皆應接受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面對包羅萬象的世界,人必須具備分析、提問、反省、與他人合作思考的能力,而這正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精髓。
「我姐姐是史丹佛的電腦科學碩士,但她從來看不懂我寫給社會科學大學生的文章。我後來也觀察到,身邊一些缺乏人文訓練的同學,容易只關注新聞評論、政論節目上比較表面的知識,思想反而有走向偏激的危險。」
舉例而言,論及臺灣政治時,社會常陷入一片謾罵,甚至開始認為民主無用、推崇中國模式。「許多人對制度不滿,卻無法解釋自己的不滿,面對社會的挫敗,我當然也會感到失望,但因為有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我能解釋問題的來源、指出還有哪些事值得努力。對這個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反省後,我的生活其實是比較快樂的!」
Photo Source:http://bit.ly/2TGi7iv
追求高薪沒有錯,但「熱門科系」也不保證對你的工作有幫助
「我認為追求高薪是必然的選擇。一個好的自由市場能篩選出你身上獨特的能力,這些能力會幫助市場與公司運作得更好,因而以薪水獎勵你。」
陳嘉銘笑說,這確實是非常理想的假設,但他提到自己有位念資訊管理的朋友,在畢業後進入 AT&T 擔任工程師,發現自己怎麼寫程式都贏不了公司裡的其他人,便開始思索自己身上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想起自己在大學時特別擅長「辦派對」,進而結合資訊背景,開始從事媒合硬體、軟體人士的工作。由於鮮少有人能同時具備這些特質,他得以獲得高薪。
然而,許多同學以薪水、待遇為選組、選系的唯一指標,陳嘉銘提醒道,臺灣的大學教育通常和「實務」有相當大的差距,工作上需具備的知識,往往不易在大學中習得,業界對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即便進入所謂的「熱門科系」,同學仍要謹慎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做好必須進入業界學習的心理準備。(同場加映:當大學教育已遠遠跟不上職場所需,你該何應對?)
想唸人文社會科系,你該有這些覺悟
陳嘉銘坦言,臺灣的就業環境並非上述的理想市場,對人文社會科系的同學並不友善,但同學若受過良好的訓練,長期而言,對於任何公司、組織的幫助是更具突破性的,也理應在市場上成功。然而,若想具備傑出的能力,前提是要避免在大學時被單一科系限制。
「你要認知到,人文社會科學是『一體』的,不要有分系的概念。你應該要有一個野心,知道自己學的是關於『人』的整體性學科,才能靈活地運用各種觀點解決問題。」
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都有不同的假設及解釋問題的方法,同學若能在大學時盡量修習各系的重點課程,並從「觀點」的角度去吸收知識、安排屬於自己的學習路徑,就不必擔心被貼上「無用」的標籤。(同場加映:興趣還不明確,何不先上大學再決定主修?)
「我不敢『大力推薦』同學選擇人文社會科系,因為結構性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我依然鼓勵同學投入這個領域,只是不要輕易地進入研究所!」陳嘉銘認為,除非想成為學者,否則他建議同學在大學培養了基礎智識後,直接進入職場。累積一段時間的實務經驗後,或許會發現自己在專業上的不足,屆時再選擇進修的領域會更理想。
和同期的電機系同學比起來,我毫無後悔
當年選擇走上和其他電機系同學截然不同的道路,他說,若真要比較,自己當時在系上最欣賞的同學們多半也走上了研究之路,其他人則進入科技公司或到中國發展,月薪動輒二、三十萬,還有相當優渥的各種獎金。但他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雖然薪水相對不高,卻能擁有大量的時間做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同時保有高度的自主性。(推薦閱讀:人文學科沒「錢」途?是你對成功的定義太狹隘)
「我想成為學者的心智一直很明確,但回過頭看,對我而言成為人文學者比物理學者來得更有意義。我對物理學的困惑可能純粹是職業的一部分,人文社會科學卻能處理我每天與人、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那些更深刻的迷惘。」
放棄物理夢、選擇電機系、轉念政治哲學,雖然皆已是多年前的決定,此刻的陳嘉銘依然是那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對知識懷抱熱情的大男孩,日日以發現困惑、解決困惑為樂。
>>>「填志願思考單」免費下載中!帶你從 5 權重、4 步驟、3 檢視點找到適合科系!
受訪者簡介:
Chia Min Chen 陳嘉銘,畢業於臺灣大學電機系,轉念臺大政治研究所,主修政治哲學,並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同時受聘為臺大政治系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