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衝刺 /學測申請 /108課綱 /校系迷思 /志願選填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高職升學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力推實務教育!台大機械教授鄭榮和帶出 Tesla、Gogoro 的搶手人才

 20 多年來,台大機械系鄭榮和教授帶著學生實作太陽能車、電動車,到現在無人駕駛的智慧車,而過去的太陽能車隊成員如今已成為 Gogoro、Giant、Tesla、Porsche 的工程師,也有人在 MIT 從事博士後研究、在國內外新創公司擔當要職。
2017-03-14

鄭教授之所以 20 多年來力推「實務教育」,為的不是訓練出厲害的工程師,而是培養能去影響台灣工業界、為社會帶來改變的人才。

從 2000 年開始,鄭教授帶著學生從零到有打造太陽能車,無論寒暑,更不畏經歷多次失敗、經費短缺窘境,為的是代表台灣參加 2005 年於澳洲舉辦的世界太陽能車大賽,最終他們以造價成本僅他國五分之一的情況下,橫跨 3,000 公里的沙漠,奪下第五名佳績。

2005 年,鄭榮和教授帶著學生以團隊開發的第三代太陽能車 FORMOSUN III 出征澳洲,最終獲得第五名,其追夢故事被拍攝為紀錄片「夢想啟航」,10 年後李家驊導演追蹤太陽能車團隊踏入職場後的發展,於是有了第二部紀錄片「夢想續航」的誕生。

回來台灣,是不想只教別人家的孩子

鄭教授這一切的動心起念,源自於在美國通用電氣 GE 工作的震撼,某次他出差至俄亥荷州向當地同仁演講,到場才發現台下居然清一色是「黑頭髮」,「我當下很難過,想著這些人如果是在為台灣工作,台灣會是很不得了的。曾幾何時,台灣變成了美國人才的培育中心,但台灣真的沒有那個環境、那個土壤留住這些人嗎?」

他為此放棄在美國優渥的工作與教書機會,回到台大機械系任教:「我去美國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回來,我只是來學,看看美國這個社會,如果不回去,我將來一定會很惋惜,因為我教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不是在教自己的孩子。」

「我當學生時,老師告訴我們:台灣都在做代工,可是我回來當教授時,台灣還是在做代工,只是美其名叫『高科技』代工,我常在想:為何我們學生這麼用功唸書,從大學畢業後,還是去顧機台?而美國小朋友高中以前都是在玩,然後進大學苦了四年後,他們出來設計飛機、車子、人造衛星和火箭,為什麼會差這麼多?」

有人會說這是產業大環境、社會風氣使然,但鄭教授認為更關鍵的是台灣教育長期仰賴筆試測驗評分,缺乏讓學生動手實作的機會,自然很難養成「活用所學」的創新思維,「但既然美國辦得到,他們是人,而我們也是人啊,應該具備同樣的本事才對,重點是你有沒有機會去試嘛!」這便是鄭教授開設「機械工程實務」的原因,提供學生一個不論科系背景、成績好壞都能發揮天賦的舞台。(推薦閱讀—為何台灣孩子無法獨立思考?留美 18 年的她一針見血道出差異

 

工程是貴在實踐,要不然都是紙上談兵而已

「我們是叫機械工程系,工程是重在『實踐』,你可能以為『實踐』就是『實作』,但不對,我不只強調『實作』,而是『實務』,在全球化社會,關鍵不再是你把東西做出來就好,你做出來要能賣得出去,要能跟別人競爭。」

以開發電動車為例,不僅要從使用者需求、市場考量去設計原型,還須確保可用性與安全性,要經過嚴謹的計算、分析與測試後,才可能真的付諸製造。不過,鄭教授也坦言單單透過大學課程,就想接觸到完整的工程實務運作的確不太可能,因為老師也未必了解業界量產、市場的知識,只能教給學生一些基本概念。

從 2000 到 2005 年間,鄭榮和教授帶著學生開發太陽能車 FORMOSUN,上圖為第一到三代車(Photo Source: 鄭榮和)

可能有人會質疑:「那你不就是帶著學生做車子嗎?有什麼稀奇的?」其實學生最終完成了什麼,未必是最重要的,鄭教授希望打造的是一個更自由開放的環境、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在這裡,成績高低根本無關緊要,重點是讓學生從實作中去發掘自己擅長什麼、在團隊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當開發遇上瓶頸時,是所有人從討論交流中去解決問題,沒有什麼「沒辦法」與「不可能」,而是去找方法,一起做好一件事情。(推薦閱讀—在台大成績倒數的他,最後來到 MIT 一圓義肢夢

「我的團隊裡也常有全班最後幾名的,這無所謂啊!每個人有不同的天賦,他雖然考試不太行,但是他很會做,或者他很有想法,這些人都很重要,社會是多元的,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才有機會把它做好。」

「你知道在早期工業革命時,工匠、工程師、科學家彼此是不溝通的嗎?工匠認為其他人都只是動嘴巴、根本什麼都不會,而科學家也看不起工匠,但在歷史推動的過程,他們漸漸發現對方擁有的某些知識是自己不懂的、有些想法是值得借鏡的,所以他們開始對話、互相合作,激盪想法,技術才會突飛猛進。」

 

如果沒有你想走的路,就由你自己去開創

鄭教授期盼這些實務經驗能拓展學生對未來的想像,更敢於冒險,知道自己的能力是遠超乎自己的想像,當內心有想法、有能力實踐時,就應該動手嘗試,而非一味沿襲過往的作法,不假思索就去走別人走出的道路。(推薦閱讀—不甩 Google!LIVEhouse.in 執行長 Sega 闖出自己的新創之路

「覺得機械系畢業後就是去科技廠當設備工程師,這真的是刻板印象!工程師其實可以很好玩的,你不覺得能在自己手上,把一項東西設計製造出來,然後可以讓那麼多人使用,是很大的回饋嗎?」

鄭教授猶記得有一年帶著學生做燃料電池機車,他原先也沒把握學生能否完從台北到桃園的試乘旅程,最後看到學生順利往返,他內心是激動不已:

「我跟同學們說:身為團隊的一份子,我真心佩服你們,你們真的很厲害,很可惜你們畢業後四散台灣各地,你們什麼都不是,因為台灣工業界不會用你們,台灣很少有公司會想從零到一開發這麼複雜的技術,所以如果你們將來有機會,就去找志同道合的人組一個團隊吧,成功機率一定會高很多。」

正是因為這句話,啟發了車隊成員林松慶,讓松慶受邀加入 Gogoro 之際,連帶拉了當年共事的夥伴盈宏、逸祥進來,聯手開發出業界原本認為做不到的 Gogoro 動力系統。在2006 到 2011 年間,鄭榮和教授帶著學生開發燃料電池機車 FORMOTO、電動車 Green Jumper 與智慧車 iPLEV。

大學教育不會跟不上時代,而是你自己不想跟上時代

「你缺乏理論基礎,其實就無法了解別人為何這樣設計、怎麼做才能更好。」

面對社會的快速變遷,不少人批評大學教的理論知識早已與業界實務脫軌,但鄭教授認為理論知識仍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當你要完成有技術門檻的東西時,肯定是做不來的。

「坦白講,你進了大學才是真正要開始學知識、學技能,在穩固的基礎下終生學習,你才能應付千變萬化的社會,科技進步很快沒錯,但八九不離十,你不用太擔心會跟不上時代,跟不時代是你不想跟上時代,如果你沒有堅實的基礎,你跟上時代也只是跟上一點皮毛而已。」

鄭教授感嘆受限於台灣升學制度,同學們從小被逼得很緊,鮮少有時間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好不容易從升學壓力解脫後,竟把大學看作是「由你玩四年」,或把求學唸書當成是求一個安穩的工作,而非是往自己真正有熱忱的領域做鑽研。

 

從大學畢業之後,你要找的是如何影響社會的機會

「我們從小用考試成績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可是你畢業後不是這樣子,社會不再用分數來定義你的價值,你要常常問自己:我的價值是什麼?能帶給社會什麼影響?」

至於「價值」該從何找起?鄭教授斷言眼下的熱門不見得就是每個人該追求的價值,熱門是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的,一個社會之所以繁榮也絕對不是依賴少數熱門領域,所以還是回歸到你的興趣之中,去找價值吧!從興趣去發掘不斷前進的動力,從接觸真實世界去考驗自己的能耐,敢於去做夢,更敢於捲起袖子,就算失敗,也不要害怕把手弄髒。(推薦閱讀—從二類榜首到臺大外文系教授:缺乏興趣,擠進熱門科系只是虛耗

 
受訪者簡介

Jung-Ho Cheng 鄭榮和,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現為台大機械系教授、台大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電動車、複合動力車、智慧車輛,開設智慧動力電動載具設計與實務、智慧車輛設計與實務、機械工程概論、機械工程實務等課程。

作者 林立麗

IOH 編輯團隊一員,畢業於台大生傳系,雙主修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產生對社會學、傳播學、行銷與設計等領域學問的熱情,曾擔任台大農推會農業多媒體訓練課程教學助理、UDN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台大場講者,期盼能以自己最喜愛的文字為社會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