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衝刺 /學測申請 /108課綱 /校系迷思 /志願選填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高職升學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Photo Credit:CATCHPLAY 粉絲專頁

《模犯生》的真相:成績不會是你一輩子的標籤,只有你能決定自己是誰

「讓我們一起飛黃騰達,躍升菁英,一起考高分,申請上好學校,這次不是大學選我們,而是我們選大學!」
2017-08-08

當升學成為謀取利益的手段

泰國賣座電影《模犯生》劇情描述一群學生藉由作弊牟利,達成「各取所需」的雙贏──有錢學生能順利出國留學,出身貧窮的天才學生則靠這筆所得鹹魚大翻身。片中五花八門的作弊奇招讓人咋舌,節奏明快的剪輯、緊張的配樂實教人隨著情節跌宕而直捏一把冷汗。

除去這些劇組的精心設計,本片探討的是亞洲社會最深層的議題──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拚升學嗎?而考上好學校便等同於踏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嗎?(推薦閱讀:台科大教授談升學:當升學變成一種競賽,你了解自己的目的為何?

為什麼我們都想考高分呢?就為了蒐集那一張又一張的標籤

本片女主角琳一轉至新學校,就受到校長格外的禮遇,她能獲得全額獎學金入學,一部分和她清寒的家境有關,但更多是因為資優生的頭銜,讓校長巴不得散盡千金也要延攬她成為學生,讓學校得以「蓬蓽生輝」。(推薦閱讀-孩子何時要轉大人?從《花甲男孩》看家庭教育

比起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天賦發光發熱,這所學校更在意的是--學生的成績夠不夠亮眼?能帶來多少宣傳效果?種種對升學的重視樹立出學生依成績排序的階級,琳成為學校的活招牌,屢屢出征益智競賽,還被寄予厚望要拿下全國唯一的留學獎金名額。

其中讓筆者最印象深刻的是琳與死黨葛瑞絲的互動,葛瑞絲成績不好,活躍於戲劇社,直言羨慕琳成績好,琳反倒稱讚:「妳能上台表演遠比我會考試厲害」。

(Photo Credit:CATCHPLAY 粉絲專頁)

然而,葛瑞絲因學校設下參與社團的成績門檻,面臨無法上台演出的危機,所以拜託琳來惡補數學,甚至願意出家教費,可是琳卻不答應,真正說服琳的是葛瑞絲最後補的一句:

琳老師,拜託妳了啦!

聽到「琳老師」的那刻,琳笑得好燦爛,她不再是高深莫測的資優生,完全顯露青春期少男少女都有的需求──急於被肯定、認可,她之所以讀書不過是因為──讀書最簡單了啊!

只要好好讀書,就能讓家人安心,成為師長眼中的「好學生」,能帶著優越感地俯視那些成績不好的人,從他們的哀求中榨取到一點點的自信。(推薦閱讀:讀電機系只是對某些人好吧?當年的文組建中生成為了現今的創意人

昨天是隊友,今天是對手。

考試原本只是檢視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途徑,但在僵化的升學主義之下,它被當作評判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學生不光在競逐分數高低,也是透過成績,來爭奪家長、老師、同儕的另眼相看。於是學習變成了個人獨享的私有財,是自己拿來炫耀、讓自己顯得更「高人一等」的工具。

學生為成績互相廝殺,為了追求人人稱羨的標籤而搶得頭破血流,卻從沒花時間去細想自己為何而讀書、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終,都沒有成為自己的主人,反倒受考試所奴役,被社會的期待牽著鼻子走。(推薦講座:台灣小子何凱成勇闖哈佛:學習不是一種佔有,而是我們一起完成了一件大事!

(Photo Credit:CATCHPLAY 粉絲專頁)

學校給的是成績,而你要面對的是人生

小琳幫葛瑞絲惡補後,卻在上考場後驚覺老師的「偏心」,因此鋌而走險幫葛瑞絲作弊,但這一幫下來,吸引一群紈褲子弟也想當琳老師的「學生」,作弊的規模越來越大,後來因為男主角阿班無意的檢舉,整件事才曝了光。

成績優異是學生的本分,道德操守才是最重要的。

校長對琳嚴厲的指責與過去的畢恭畢敬完全判若兩人,沒有反省自己是否善盡為人師表之責,只知道趕緊把會敗壞校譽的毒瘤切除乾淨。於是琳被停學,也失去報考留學獎學金的機會,所以在之後面對葛瑞絲與派提出的 STIC 留學考試作弊計畫時,她當然只能答應,因為那是她唯一想到可以絕地反擊的方法。

我們不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要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就要付出更多心力。

然而,認為「考上好大學就能一切順遂」不是一種妄想嗎?作弊的共犯們終場大肆慶祝狂歡的場景讓人感到很滑稽,琳最後對葛瑞絲的建言更是如當頭棒喝:

今後的人生,不再是選擇題,我也不能幫你作弊。

如果學生對學習毫無想像,最多的想像就僅限於「我必須考高分才能申請上好學校」,自然變得只會應付考試、投機取巧,這與教育的初衷相差甚遠,教育不該是填鴨,而是啟發學生,讓他們在心智上變得更為成熟強壯,足以去承擔遠比紙筆測驗更複雜的人生難題。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像妳成績這麼好,應該要出國讀書的。為什麼想當老師?

在 STIC 收山之作後,鏡頭切換到琳申請國內大學教育科系的情景,面試委員的一句話道出社會大眾對資優生的刻板印象,明明還不了解對方,便直覺地認為:「你為什麼不這麼做?你應該這樣做會比較好。」

正是社會如此狹隘的價值觀伐害著學生適性發展的可能,就算考高分又能怎樣?學生根本不可能擁有更多的選項,只會在選擇中被頻頻質疑,被用「因為你可以,所以你應該」的大道理反覆催眠。

所幸琳這回已經想清楚了,她能毫不遲疑地回應任何人的評論。從那一刻起,她真正從蒐集標籤的循環中解放了,自己的價值不需要靠別人標定,只有她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推薦講座:考高分後,選擇反而更少?成大醫科生的觀察日記

在電影中,琳算是比較幸運的角色,反觀原本安分守己的男主角阿班,在命運的幾番捉弄下,就來不及懸崖勒馬了,他因為意識到作弊背後的龐大利益,食髓知味,沒有學到教訓,反而越陷越深,還想要脅琳加入,要不然就揭發一切,拖所有人下水。

面對人性的考驗,琳決定主動投案,儘管這個結局不見得合乎邏輯,但筆者相當喜歡,更覺得饒富深意,它讓本片不侷限於教育議題的探討,更延伸到如何看待人生這件事──真正決定人的一生的,有時候並非能力,而是你的選擇。(推薦閱讀:面對選擇,劉安婷:我們都曾是徬徨的孩子

(Photo Credit:CATCHPLAY 粉絲專頁)

作者 林立麗

IOH 編輯團隊一員,畢業於台大生傳系,雙主修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產生對社會學、傳播學、行銷與設計等領域學問的熱情,曾擔任台大農推會農業多媒體訓練課程教學助理、UDN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台大場講者,期盼能以自己最喜愛的文字為社會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