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燕擔任家庭醫師 31 年,在診間裡,她不只守護病患全家大小的健康,更溫柔傾聽著每位小病人內心的煩惱掙扎。她曾遇過有孩子在家人的期待下被迫重考,考上台大後,卻選擇休學到澳洲打工,只為逃離家人的掌控;也看過親子之間因轉系問題爭執不休,彼此的岐異點竟是:「你說要休學就休學,要轉系就轉系,那我繳的學費,豈不都白費了?」
李醫師悉心掛念每位病人,讓醫病關係不侷限於診間,即便病人康復後,仍關心對方的日常近況。然而,如此將家庭醫師視為責無旁貸之職的她,竟語出驚人地說,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她不會選擇再次披上白袍。
我覺得自己真的不適合讀醫學系,在那七年的過程中,我很痛苦,因為這完全不是我想要學的東西、或我想過的大學生活。
你真的了解醫學系?知道自己為何讀醫學系嗎?
在基礎醫學課程中,不論是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大多數課程知識都偏向枯燥的背誦記憶,這和李醫師原先對醫學系的期待產生很大的落差。「假如你記憶力好就適合讀醫學系,像我就很討厭不了解一個東西卻要去背它。」
由於每門課範圍都很廣,每一次考試份量都很重,保證沒有讀完的時候。而當你好不容易撐過考試地獄,升上六、七年級後,迎面而來的是更為忙碌、封閉的醫院見實習生活。
「畢業後考取醫師執照,其實仍和一般人想像的醫師存在著一大段距離,這之中最艱辛就是為期三到五年不等、平均工時最長的住院醫師訓練。必須等你考上專科執照、次專科執照之後,才真正成為能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而那時候多半已經 30 幾歲了。」
有人說過:「白袍很輕,卻也很重。」對於一般科系的大學生,學習是為了研究一門學問;但對醫學生來說,學習就是為了就業。
沒把現在的科目紮紮實實地學好,以後是會醫死人的。「一試定終生」幾乎可說是醫學生的寫照,當你考進來後,就不用再多想什麼,你的人生基本上就定好了。
然而,當整個社會都對醫學生投以羨慕崇拜的眼光,當許多高中、補習班仍把每年多少人考上醫學系當作招生噱頭時,有多少高中生是在真正了解醫學教育、醫師職業生涯,以及其所承擔的責任後,才選擇踏入白色巨塔的呢?
「大人請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確定懂多少東西,有些老師、家長會以為他很懂醫學,鼓勵成績好的學生去讀醫學系,但你真的知道醫學系在幹嘛嗎?你知道醫學生需要什麼能力嗎?畢業後當醫生又是怎麼樣的生活?」
李醫師曾遇過一位病人是老師,家裡孩子很乖很會讀書,很努力考上了醫學系,全家為此歡欣鼓舞。然而,當孩子畢業後進入醫院工作,家人滿心期待北上探班,結果卻是哭著回來。
「為什麼?因為她不曉得醫生是累成這樣的,她去看他,結果連見個面的時間都沒有,只能把精心準備的慰勞品都放在宿舍,她這才覺得:『我怎麼會把小孩推入火坑?』她不了解當醫生是如此辛苦的生活,特別對當老師、公務人員這種朝九晚五的人是很難想像這樣的生活。」
在堅持己見前,你到底對科系、以及整個社會有多少認識?
很多人自以為很了解,但事實上並沒有那麼清楚,他不知道自己不懂,問題就出在這,所以我才覺得家長不要太堅持。
因為孩子的社會經驗不足,所以面對選科系這樣重要的生涯議題,為人父母肯定會擔心的,李醫師也能理解,但她覺得父母也該放謙虛一點,想想自己又懂得多少呢?
我活這麼久,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你選這種科系以後真的沒出路啦,要選什麼系才會有出路。大人常會有這樣的想法,但你想想看孩子現在讀書,出社會也是幾年以後,那時候的職業選項會跟你現在所知的一樣嗎?是完全不同的!而且這個變化步伐是越來越快。
如果家長本身沒有與時俱進,就把自己當初遇到的問題,等同於孩子以後的遭遇,這種假設是絕對不準確的。老一輩常會說現在年輕人都眼高手低,李醫師坦言的確是有這樣人,但不應以偏概全,況且這種情況在每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啊!
如果家長很清楚孩子是高估自己的興趣,該先了解孩子對大學科系的想像是從何而來,再和他從更多元的管道去做探索,父母扮演的角色應是幫助孩子認清自己,而不是意見談不攏,就該乖乖聽我的。
「臺灣的孩子很可憐啊,都是在考試、補習、讀書,很難有時間去摸索自己的興趣,也許有孩子心裡是有標的物的,但大部分的孩子是沒機會有標的物啊!好像什麼都可以,也什麼都不愛,對什麼東西都沒有特別的熱情,這說起來很遺憾,到底該怎麼辦呢?」
對於志趣未明的同學,李醫師建議可以從刪去法來歸納出目前最適合自己的選項。而父母千萬別因為小孩沒想法而慌張,就擅自覺得「選 XX 系最適合你、出路也很好」,甚至以愛為名,逕自決定孩子的志願。
要知道大多數人覺得好的、熱門的,未必適合你的孩子。當孩子沒興趣卻硬被逼去讀某個科系,未來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內心絕對是苦不堪言的,他將埋怨當初都是爸爸媽媽害的,這會是多大的恨啊,卻又沒處可宣洩。
李醫師也見過很多孩子因為進錯科系而懊惱,想和父母討論該休學或重考,卻受到大力的斥責。「很多父母會說可惜了,你都已經浪費一年了,現在居然要重頭再來,但這有什麼關係呢?人生那麼長,我們可以容許自己犯一些錯吧?可以重新來過吧?你如果不容許重新再來,逼他一直走下去,那會是一輩子耶?」
如果能從走錯路中學到教訓、認清自己想要什麼,這也是很大的人生收穫啊!倘若孩子明明讀不下去了,你卻仍要他繼續虛耗在其中,他的學習怎麼會是自發性的呢?或許靠你時不時扭緊孩子的發條,能讓他撐過大學,取得文憑,但是你真的想要這樣鞭策孩子一輩子嗎?
遇上父母的情緒勒索,你不該輕易心軟
亞洲社會受限於儒家思想文化,親子通常是上對下的關係,所以每當意見不合時,雙方很難平起平坐地討論。最後往往演變成單方面的情緒勒索,李醫師指出父母之所以會使用情緒勒索,大多是根據過往經驗,認為這麼做最有效,所以才會一再採取如此的手段,利用罪惡感讓孩子屈服。
孩子若想終結這個循環的最好方法其實是——別把家人的責備都扛在身上,把「自己」放大一點,拿出氣魄來,像個大人地和父母據理力爭。
當孩子的,也要協助你的父母成長,別把他們寵壞了!你已經 18 歲了,該把自己當成大人看待,習慣情緒勒索的家長其實就像在地上撒野的小孩一樣,他吵著要吃糖,不然就哭鬧,你該把糖給他嗎?請你像個真的大人,很理性地告訴你的父母:你為什麼不願意聽從他們的意思?你為什麼要遵照自己的意思做選擇?如果他還繼續鬧下去,你可以不理啊!因為志願是你填的,最後是你送出去的啊。
「如果你順著他,是寵壞了他,而你將來就麻煩了。很多小孩長到 3、40 歲,仍被父母情緒勒索,就是因為父母情緒勒索慣了,又都奏效,才會一路使用同樣的伎倆。」(推薦閱讀:評《媽媽的遙控器》:亞洲父母對小孩的控制常常是為期一輩子的)
爸媽們,你要知道,你的孩子真的跟你不一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紀伯倫
許多父母因為望子成龍的期待,時不時對孩子的人生下指導棋,在長期忽略孩子本身的想法下,最終鬧得彼此關係決裂。因此,李醫師提醒父母應意識到「孩子跟自己是不一樣的」,孩子只是自己生下來的,他是獨立的個體,他有其自由意志,並沒有義務要完成父母的期待或補償父母什麼。(推薦閱讀:台大教授談選系:爸媽們先聽孩子怎麼說,放過自己吧)
李醫師提到為人父母是需要不斷學習的,而最好的學習對象就是孩子。當你願意去接受孩子的不一樣、傾聽孩子的聲音,不再用世俗的框架去規範孩子時,不只是讓孩子可以更適性地發展,彼此的關係也會變得更為自在。
作父母的擔心是一輩子的,孩子長越大,你越要把心擰住
我們父母永遠都是擔心子女的,只是在這之下,你要不要出手?我選擇把手縮回來,讓心懸在那裡,我的眼睛一定是盯著孩子看的,但手是縮回來的,這個過程真的是會流淚,但我知道這樣做,對孩子比較好。
憶起孩子第一次北上讀書的時刻,李醫師當下也感到萬分不捨,但她很清楚孩子是非去不可,儘管難以抑制內心的擔憂,但既然自己無法保護孩子一輩子,何不讓孩子趁早學習如何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呢?放手,其實是每位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很多父母為什麼一直想幫助孩子?因為他這麼做的時候,內心感覺比較舒服,可以比較放心,不用多擔心什麼,但錯了!你一幫孩子,孩子就失去學習的機會,所以我會說,作父母的應該讓自己更痛苦一點,別去幫孩子。
>>>「填志願思考單」免費下載中!帶你從 5 權重、4 步驟、3 檢視點找到適合科系!
受訪者簡介
李佳燕醫師,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目前為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負責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人本教育札記》專欄作家,著有《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
李醫師堅持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發聲,她希望大人能真正了解孩子,尤其是活在學校老師與家庭父母雙重壓力之下的孩子。
她擅長以醫師身分討論「過動症」,不過,她更希望社會對於過動兒的判定應該更加謹慎,不能把孩子的不當行為全部歸罪於腦部生理問題,覺得大人們更應該先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