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必修 /108課綱 /求職準備 /考試衝刺 /學測申請 /校系迷思 /志願選填 /高職升學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Photo Credits: Connie Ma

出國讀理工研究所必看!來自杜克大學徐伯均教授的建議

讀理工科系畢業後,應該先就業還是讀研究所?如果想出國留學,在碩博士學位間該如何選擇?申請中最關鍵的是什麼?如果想在美國求職,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2019-04-09

本次 IOH 特別邀請到杜克大學材料系徐伯均教授分享他對此的見解,從以下訪談,你將看到:

1. 在國外,碩博班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若是想讀博班,你必須做好「願意全心投入研究」的覺悟

2. 如果想出國唸研究所,請顧好你的 GPA,如果來不及了,就多累積實驗室經歷

3. 想在美國找教職,不只要求學術實力,溝通力也很重要

Q1. 以國內情況來說,理工生在就業上,研究所學歷是必備的嗎?

若是材料系同學大學畢業後想從事材料相關工作,通常是要有碩士學歷的。研究所能給你更多動手實作的機會,你處理的問題也更五花八門一點,會比較接近你未來進入業界工作將面臨的情況。另外,也是環境因素,業界開出多少缺,而應徵的人都是碩士學歷,業界自然會挑碩士啊。

Q2. 出國讀碩班、博班的區別是什麼?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班?

在美國,讀碩博班並不是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是兩條不一樣的路。你從大學畢業後,若想朝研究發展,比方做很新的、獨立的課題,就去讀博班,所以大學畢業後直接讀博班並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推薦講座:為何他放棄 Georgia Tech 資工博班學位投奔 Twitter?

碩班則像學校與業界的中繼站,幫助你趕快訓練完,接著去業界工作。不過,外國博班在招收學生時,看到申請者有碩班學歷,也可能會覺得:「他已經接受過研究所的訓練,可能比較好用」,是有這樣的優點。

我以前還沒讀博班,或剛開始讀博班時,曾以為讀博班是一個工作,你找到一個 Lab 去做實驗,你做完沒事了的時候,就是做自己的事情。但博班其實更像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你當然可以選擇當一名朝九晚五的博班生,但是如果你希望在這五年間,能有比較多創新的產出,是必須投入相當多的時間。

所以什麼樣的人適合念博班?我常拿打電動這個例子向學弟妹分享,沒有人逼你要玩這些遊戲,但為什麼你就想把它破關?為什麼你熬夜也要做這件事?如果你對做研究有這樣的心思,就很適合讀博班。(推薦講座:UC San Diego 博士生為你解析公費留學知道

Q3. 對於有志留學的同學,教授建議能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大家常覺得準備語言永遠不嫌準備得太多,的確,該考的試就趕快準備,但我能非常肯定告訴大家,這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以我現在錄取學生來說,語言成績不會是我第一眼、第二眼、甚至第三眼看的東西。

而是當我在兩位申請者之間難以決定時,或是某位申請者剛好在通過門檻邊緣時,我才會稍微去看他的托福成績。所以同學們的檢定只要過一個門檻就好,不用花太多時間去考滿分,滿分也不會讓你比較容易錄取,學習語言主要是為了你自己將來適應海外生活做準備。所以在申請上,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你的 GPA 非常重要,然後是你的實作的研究經歷。以我選博班生的方式,是先把申請者 GPA 從高排到低,然後再細看。為什麼我會以 GPA 當作指標?因為我想找的是「有自發性學習能力」的學生。

雖然 GPA 不見得能 100% 反應學習情況,但這對老師來說是唯一能比較客觀做判斷的指標,GPA 高顯示的是這個學生較能自動自發學習、學術基礎也比較夠,將來學別的東西會比較容易。事實上, GPA 高的學生,在其他語言考試也都表現很好,這就表示了學生是具有自我學習和管理能力。

GPA 不夠高的學生則有可能是他在學習上有困難,也可能代表,他對自己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事情,並不是很負責任,因為你在大學就該唸書嘛!其實你沒什麼藉口。至於課外活動?老實說沒什麼用,以博班的情況來講,就是跟托福一樣,不會是一個在很前面的選擇標準。(推薦講座:大學成績吊車尾的他怎麼申請上全球理工領域名列前茅的卡內基美隆大學

而你有參與多少實驗室的經歷也很重要,這展現的是你的實作能力,有很多 GPA 沒那麼高的人在我最後的名單被留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Q4. 在面試上,教授覺得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首先,不要太緊張,以我自己面試同學的情況,今天既然找你來面試,我不會故意去罵你,面試其實就是進行一個「科學上的討論」,我好奇你之前的研究經歷,所以我會問:「欸,為什麼這東西會這樣?」不是故意要刁難你這個人,就是稍微考考你。

我會盡量問問題問到同學答不出來為止,我觀察的是兩件事,第一是你能答多少題,答越多題就越厲害嘛,第二是看你答不出來的時候,怎麼去應對這個情況。

我也不是每題都答得出來,我們在做研究,全世界沒有人知道答案是什麼,對不對?所以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你怎麼去提出假設,想出檢驗的方法,進而證明,這就是一個很標準的科學流程,就算你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只要你說出一套想法,就圓滿啦。

我在面試中也發現,很多同學對於過往的研究,竟然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做。以我大學做奈米氧化鋅專題,我至少會講這能應用於空氣探測儀之類的,講這些其實就夠了啊!但我面試到很多學生居然就丟一個答案說:「我老師叫我做的」,這我就真的覺得很不行。

另外,有些同學會跟我抱怨他現在的老師,這也不行。還有,同學們即使是跟華人教授面試,請記得絕對要以「英文」面試,我有碰過直接來跟我講中文的同學,這真的不行,當然,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習性啦,以上是我自己的標準。

Q5. 關於在美國求職,教授有什麼建議嗎?

如果以業界來說,人脈是關鍵,就我聽過的例子,能找到不錯工作的機會,都不是從網路上找的,更多是透過參與活動、認識人而來的,在美國,大部分的情況是,當這個職位被你看到時,已經在內部踢來踢去都找不到人了,或是已經找過一輪了,才會釋出,所以廣結善緣,訓練自己在社交上的能力,也是滿重要的。(推薦講座:美國工程師求職之道揭秘

學術界就不太一樣,首先你要有非常強的論文發表,你要工作非常認真,我們真的沒有所謂的上下班,就是連睡覺你都會在想這些學術研究,你是真的把研究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這就好比,你去問 Elon Musk 他有沒有上下班?而你想不想成為那樣的人?你想成為那樣的人,你就不應該有上下班。你去問任何很強的企業家,他們都會告訴你一樣的答案,你要做大事情,就不能有上下班的心態,也不是說特別苦怎麼樣子的。

另一點比較多人忽略的是,你也要有不錯的溝通技巧。因為學校在招人時,他們首先是看你的履歷,看你發表多少論文,有多少人引用,還有你做的東西是不是很熱門,然後邀請你去面試,這時候其實已經刷掉很多人了,你前面那些論文什麼的,都清零了,在接下來的面試,他們觀察的是,你作為一名未來的同事,是一個怎麼樣的相處狀態。

首先申明,一個系通常不會有兩位以上教授在做類似的研究,這是刻意的,不然你們會打架,不像公司裡把一個東西發給不同團隊,誰做的出來,我就用誰,剩下來就 bye bye 這樣子,學術界不是這樣子。

所以,這些在面試你的同事,跟你都是不同領域的,他們可能沒辦法完全懂你的研究,因此,你怎麼告訴他說你做的東西是非常有意義、有影響力、具前瞻性的,用一個他能理解的語言,但又不能顯得太淺,以免他覺得你的研究也沒什麼厲害的。

你如何跟他好好溝通這些事,去傳達出將來要是我來到貴系,我能跟你一起做出什麼新的東西,尋求一個對等的合作關係,讓對方覺得你進來,會對系上有很好的發展,我觀察到有很多很厲害的人,就是因為溝通方法沒那麼到位,所以在面試上比較吃虧。(推薦閱讀:看看徐伯均從史丹佛到杜克的心路歷程

我還想補充一點是,如果你要能跟這些同事聊天,你也一定要稍微懂他們做的東西,所以你不能每天只做你的研究,你還是要對基本領域有一定的了解。

因為雖然學術有一個潮流,但有很多東西是不變的。譬如我們學的定律是不變的,這好比是你的內功,加強自己這些不變的基礎,會樣你在理解那些變化的現象時,可以比較快知道它的核心是什麼,也就可以跟同事、研討會的人交流,並讓你在做研究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 林立麗

IOH 編輯團隊一員,畢業於台大生傳系,雙主修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產生對社會學、傳播學、行銷與設計等領域學問的熱情,曾擔任台大農推會農業多媒體訓練課程教學助理、UDN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台大場講者,期盼能以自己最喜愛的文字為社會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