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師大教授說給你聽系列:生物學系教授 王妙媛 訪談
教授求學歷程:大學裡,我換了三個主修!
我大學就是在美國求學,當初是因為家裡希望我未來可以去考醫學院,所以我就去修了生物,但我沒有特別喜歡它,一直到大三大四時開始修了一些專業生物課程,我突然發現自己很愛做實驗研究,而且我喜歡的程度是每天早上起來,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要去實驗室做實驗,我就很確定自己未來一定要選生物系。
在選生物系之前,我大一大二是選美術系,我是真的喜歡畫圖,但對於生物,我則有更多一份好奇心,會讓我有想更深入探索的渴望。後來我從美術系改成經濟系,是因為我以為念了經濟學就會賺大錢,可是當我出社會工作一陣子後,發現到其實很多同學不用把賺大錢這件事當成你念大學的目標,因為只要你努力認真,錢自然而然就會進來,不用擔心你念的是什麼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它的獨到之處。
從美國回來後的醫院工作與實驗研究
我回臺灣後是在醫院工作,當時分子生物學在醫院是比較新的檢驗方式之一,所以大部分醫院檢驗科都很缺這方面的人才,後來會到臨床部門是因為我會跟醫生合作做一些臨床研究,因為我覺得那比較有趣的,我選擇工作的考量,通常是從自己覺得有趣、有挑戰性的出發,所以我的實驗和研究就越做越臨床。
因為研究,我接觸的醫生也越來越多,後來就會幫醫生上課,這是很有趣的過程,因為醫生今天聽完你的課,明天就會找你分享他的案例,我非常喜歡這種跟學生討論、教學相長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喜歡上教學這件事情。
但最初我還沒有想回學校教書,直到有一次,我發現我很喜歡做實驗,我懂很多實驗方法,如果我只把它留在自己身上好像怪怪的,一定要把它教出去,不然未來就會後繼無人,於是我就考慮到學校任教,當時彰師大剛好有開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缺,我就去應徵了。我從來沒有後悔自己轉換跑道,因為我真的很喜歡跟學生互動,不是上課那種互動,而是我喜歡學生來挑戰我,他問我問題,然後我會把他們的問題重整之後,用不一樣的上課方式再回饋給他們。
在暑假,我曾去醫院放射線腫瘤科實習,那時候一半的病人都是罹患乳癌,另外一半大多是攝護腺癌,我在實習中,主要是幫這些病人去估算一個月內每天要來做多久的治療、每一次治療要給多少的放射線能量,然後還要去看放射線治療的區域,固定時間要幫他們做複檢。我當初覺得這份工作有趣之處,是因為每個病人來的 case 都不一樣,充滿變化性,但直到後來我有一位病人過世了,我發現自己沒辦法忍受這樣的失落感,也意識到這未來會是我在醫學領域發展上很大的障礙,但做研究則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你隨時都可能失敗,可能是你的那些菌啊、細胞不小心被你犧牲掉了,但你失去的對象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做研究會失敗是常識,所有的研究 99% 都會失敗,我很喜歡像這樣子的挑戰,對我來講應該是學習多於挑戰,失敗使我要去自學更多的知識,或者檢討自己的學習歷程、做過的實驗,在做研究中,因為沒有一個預期的答案在那裡,所以我更能發揮自己所有的想像空間來完成它,這就是做研究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求學期間如何探索自己未來的路?
我當初也只知道自己數學、物理很好,進大學時是不分系所,假如同學們現在跟當時的我一樣困擾的話,我會建議你去讀讀看不分系所的學程、學院或學校,因為像我當初就真的換了三個主修。我覺得探索不是壞事,是好事,我會建議大一大二同學:不要認為顧好必修課就好,因為大學是我們唯一有那麼多自由的時間,我會建議多涉獵其他領域,這絕對不會是浪費時間。
念生物相關科系一定要念研究所嗎?
台灣人有一個迷思是,認為唸研究所後,未來工作待遇會比較好,但我都跟同學說,未來要當老師的,我會建議你念研究所,因為你的待遇起跳就是不一樣;未來你不當老師的,我會建議你想一下自己適不適合念研究所,因為你的目的如果只是要賺錢,那你不需要研究所學歷,只要你夠認真、夠專業,同樣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因為你念研究所一定會接觸到做研究,所以你必須評估自己的心態適不適合去面對重複的實驗。
你適不適合出國要看個人的特質,的確有些人或許不適合臺灣的教育環境,而比較適合美國教育的環境。由於科技演進,世界的界線是越來越小,你多利用網路資源的話,在臺灣唸書也一樣能得到像國外的訓練。對於適合在制度化下唸書的同學,我會建議先在臺灣求學,然後在大學時多多接觸其他國家的課程,再評估自己需不需要出國;如果你不適合臺灣教育的話,則需要認知到,國外學習比較重的是整體性學習,跟台灣目前按課本章節上課是不大一樣的。
目前國內也有很多大學推動整體性學習,像彰師大有 PBL 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就是老師拿實際案例做教學,以往同學只是背誦老師給的資料,所以知識的攝取是被動的,而當你有一個整體性的學習時,你是主動地攝取知識,更可能被勾起興趣,因而會更主動去做深入研究。
彰師大的校風與資源
由於彰師大師範學校的背景,許多人會誤解我們的校風都是保守、不活潑的,但我並不認為它是保守的,是有些同學屬於比較安靜的,因為他們未來是要當老師,當然我們也有那種很活潑的老師。有些同學選擇彰師大是因為看到「師範」兩個字,覺得畢業後的選項就是當老師,目前大概校內 50% 的同學未來是選擇去考中等教師,也有 50% 的同學不是,也因為師範背景,彰師大師長們會期盼同學將來能成為各行各業的老師,不一定是要去國高中任教,基於這樣的高期許,我們學生通常比較安靜,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任何課外活動,彰師大也是有許多動態社團。
彰師大老師對待同學,就像是對待自己家人一般,原因就是我們希望同學未來成為老師後,同樣能以這樣的方式照顧他的學生,這就是彰師大標榜的為師之道。請家長們放心,彰師大是最照顧學生的學校,校內學習風氣濃厚,我之前遇過國衛院人員詢問:「有沒有同學想來當研究助理?」我問他:「你們為什麼不找台成清交的學生?」他的回答讓我很印象深刻:「因為我們就是喜歡彰師大學生,因為他們不會一天到晚想回台北,也不會一天到晚想去逛街。」
生物系四年的課程規劃與學習重點
生物系課程多元,老師背景除了生醫之外,也有做遺傳學、農漁業、菇類、酵母菌等等,老師也會依自己的專長開設各類選修課。大一課程以通識為主,同學一定會接觸到普通生物學,這屬於高中到大學的銜接課程,在大二時,同學則會接觸到生化生態學,還有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學都是安排在大二,我們也會讓同學開始了解什麼叫「生物研究的探索」,大三時會有一些重科,如生理課、動物生理課、植物生理課、細胞生物學。
假如說你是師資培育的同學,就會要修師培課程,到了大三大四時,還會接觸到「生物的教材教法」,這樣的安排是因為希望同學的背景知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才有辦法來設計你自己的教案。
經過這四年訓練,彰師大同學每個上台演講都是能落落大方地回答問題,這是因為我們很多課程都是讓同學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針對特定題目去做共培,然後要上台報告給大家聽,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希望同學以後當老師上課時,會更有台風、不怯場。另外,我也發現生物系同學的英文能力都很不錯,這是因為大部分教科書都是原文書、老師上課也用英文 ppt,大三大四又要報 paper ,所以在無形中養成同學在專業英文聽說讀寫的能力。
誰適合念生物系?跨領域學習很重要嗎?
我覺得有想像力、不怕失敗的同學可以來唸生物系,你不用擔心數學問題,我們生物系也有同學數學不好啊。數學不是必要的,只是在統計實驗上會需要用到,所以你還是要有基本的數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備探索的精神,還有好奇心。我覺得好奇心很重要,這樣你才可能學到新東西,請不要把自己設定在,我必須是一個三類組學生,才能唸生物系,國文系同學若對生物有興趣、好奇心、跨領域精神,也是能來唸生物系的。
像我一開始是念基礎科學,但是你在對的時間點,還有對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去攝取跨領域的知識。在生物系最容易去跨的就是跟工科相關,因為目前一些研究都比較著重在醫療方面,有可能是跟檢驗相關,或者一些醫療器材。醫療器材通常都是由工學院來研究,但這項器材能否應用到人身上,就需要生物系的投入。所以我覺得跨領域很重要,而不是自己一直只做基礎科學研究,做基礎科學研究就像是自己在練功,練功後要怎麼應用出去,就是要靠你跨領域的能力,所以我建議同學在學習上不要設限,該跨出去就要跨出去,有那個機會就要抓住。
「念生科 / 生物就ㄎㄎ」的迷思破解
我覺得那是把自己限制住了,生物系畢業如果你不當老師的話,你可以做什麼 ? 是不是只能當助理 ? 當然不是!你也可以跨領域啊,而這取決於你喜歡什麼東西,生物系畢業生也能做管理職,因為你有這些生物、做研究的訓練,當然有能力去管理相關的大案子。當你依據本身專業,去攝取更多知識、獲得更多能力時,未來的工作是很多元的,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在。
彰師大產學合作對象很多,而且很多元,像我們有老師是做農漁業的、做生態的,甚至有做蚵跟文蛤的,而彰化很多漁業農業需要這些老師的幫忙,他們都會直接來找彰師大老師,老師也會帶同學們一起去解決農漁民的問題。在生物醫學部分,我們的合作就包含了秀傳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臺中榮總,學生可以去這些醫院實習,此外,我們也和生物技術公司簽約。我非常建議同學在大學寒暑假期間,一定要去業界看看,會帶給你在研究上有一些新的刺激。
在面試過程當中,最常看到學生犯什麼樣的錯誤?
我會建議同學們不管在面試或應徵工作時,第一都要保持自信,大部分同學常缺少這點,在準備大學資料時,我們常發現內容很制式化,可能是學校老師或家長有特別教你要放哪些內容、獎狀放越多越好,但這不是老師想看到的,我們要看的是學生比較特別的亮點。
我會建議同學在備審資料多放一些你的興趣喜好,或去做一個小 project ,讓老師更能了解你,進而提問,如果你有那個興趣、有那個能力去做一份你自己喜歡的研究,就大大方方地把它放進去。
對校系選擇的親子溝通建議
我比較幸運的是,我家老大很早就開始跟我討論這些事,家長其實可以從孩子的申請資料,去了解其興趣喜好,再拿捏要用什麼樣的角度切入,去跟孩子討論。
孩子偶爾會有不合實際的想法,那是因為還沒有社會經驗的緣故,而身為家長要花多一點時間解釋給他聽,現在的社會狀況是怎麼樣、而你選的東西符不符合這個社會的期待,孩子有時會回說:「你講什麼,我都聽不懂」,遇到無法溝通時,我會建議家長先緩和一下,或許可以藉助同儕的力量讓孩子能把話聽進去。
我會建議同學能給自己更多的選擇,而不是把自己限制在某個志向,可能要多念書、多花點時間去做探索,也希望家長能給孩子這樣的時間、空間,讓他多一點探索,這對親子的互動來講會比較好一點。
如果大家跟高中時的我一樣還不曉得自己要唸什麼,而喜歡的學校又剛好沒有大一不分系的選項時,或者你被迫依照你大考成績去選科系、迫於家長的威力去選科系時,也不用灰心,因為你不管到哪個科系,未來要改變也還來得及,不要給自己設限,可以轉系就轉系、可以重考就重考、可以轉校就轉校,不要認為它是浪費時間。當你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科系不契合時,可以轉就是可以轉,在大學沒有限制任何人不能轉系或轉校,是有很多門路的。
對於 IOH 開放個人經驗平台的看法
我也問過學生:「你當初為什麼會去看 IOH?」他們都回我:「因為我想知道這間學校有什麼課程」,「有什麼好玩的課程」對還沒有明確職涯方向的同學來說,其實是一個很重要元素,而我也發現 IOH 在錄影、問問題、或帶活動的方式,都會適時把這些同學想看到的元素放在影片裡。
我覺得 IOH 是學生選學校的立場,補足了目前大學還沒有做到的這塊,或者是教育部沒有做到的這塊。高中輔導老師都會拿它來教學用,我覺得 IOH 是一個很好的工具,適時地在高中階段給同學們一些不一樣的選擇,你就不需要去參加什麼大學博覽會,便能了解各間學校、以及該校課程。
經過和 IOH 的接觸後,我也發現你們在做不一樣的平台,試著要去濃縮一些站在不同角度的人所看到的東西,然後把它組成影片。用影片、平台的方式來呈現,我覺得是臺灣比較少見到的,我覺得影片的力量是很好的手段,因為這樣的平台跟策略,對目前銜接高中跟大學的落差,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想對彰師大生物系學生說的話
對於生物系的同學,我希望你們不要太嚴肅,把自己壓力弄得好像很大一樣。往好的方向看,我看同學們都很認真,只是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因為我知道課很重、要學的東西很多,但若你能保持輕鬆的心情,其實也能學得到知識,而且學的效果會更好。
對彰師大未來的新生,我希望你們記得,要保持好奇心,還有記得不怕失敗的心,這樣你進來的時候,才不會覺得說功課太重,或對於自己想學習什麼,會很有方向,就不會徬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