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 楊淑元 訪談
大一的一門課,引領我找到「生物醫學」的志趣
「我要唸大學的時候,原本最想讀的並不是生物方面,上大學之後發現其實我還滿喜歡這個科系。」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的楊淑元教授自承當年選填志願時採取「選校不選系」的策略,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系後,在大一就為「分子生物學」點燃了追求真理的熱忱,決定以生物醫學為志業。
她先是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免疫學博士學位,再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跨域探究生殖細胞的分化機制,而後回國任教。從原以醫學系為志願,到確立生物醫學的興趣,楊淑元教授說:「分析自己的專長、優點、興趣,未必最後只會得出一項東西,人生的選項真的不只有一個;心胸放得更開闊一些,找到更適合的方向可以帶來更大的滿足。」
「生物醫學」的專業是什麼?疫情時代更需要生醫人才嗎?
「我們都希望能活得健康、活得更久,疾病能快速被治癒,這些都需要生醫的專業協助推進!」楊淑元教授表示,生物醫學、分子生物等領域,屬於現代生物學的範疇,運用足夠的生物知識,應用在技術開發、醫療,甚至是環境與農業,對人類世界有著相當大的貢獻。而新冠肺炎的疫情,正好能看出生物醫學專業可發揮之處,從前期的檢測,確認感染源,到後端的藥物研發、疫苗開發,生醫人都參與其中。
而資訊科技的發展,更帶動生醫研究與產業創新,當科學家能夠更快速地取得大量且精準的生物資訊,經過分析,就發展出「精準醫療」,即針對個體差異,設計最適合的醫療方式;以癌症為例,同一種癌症在帶有不同基因的病患身上可能會有不同類型,後續的治療方式便能依生物資訊做出細緻的調整
臺灣的生技產業有前景嗎?讀生醫就怕一生科科?
「臺灣絕對有自己的生技產業,我們有自己的化學製藥、有各式各樣的生物技術產品、有開發自己的醫材;舉例來說,大家都對新冠肺炎很熟悉,國內有幾家公司開發疫苗開發得很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楊淑元教授表示,社會大眾之所以對生技產業、生醫研究較不看好,是由於生物現象非常複雜,研發所需時間較長,失敗率也比其他產業來得高,但人類對於健康、長壽的追求,將不斷產生對生醫人才的需求。
觀察系上畢業生的就職狀況,楊淑元教授說生醫系畢業生大多進入研究中心、生技產業進行研發,而製藥開發的臨床試驗、生物資訊也是可能的方向。她建議有志於生醫的學生可以及早培養生物資訊分析、資訊處理工具的核心能力,以因應生物資訊的發展趨勢。
長庚生物醫學系有哪三大學程?
「長庚生醫系現在有三個主要的學程,即研究學者學程,和另外兩個偏應用面的生技產業學程跟臨床試驗學程。」楊淑元教授指出,多數就讀生醫系的學生都是對生物現象、生理研究非常感興趣,這類型的學生可以選擇研究學者學程,除了培養生物醫學的核心能力,也會進入實驗室直接做研究。
而生技產業學程會聘請業界高階主管為業師,直接傳授學生最新的生技產業知識、研發需考量的實務面向;臨床試驗學程則因應產業界越來越多的新藥開發而設置,學習臨床試驗、安全性療效測試、整合實驗結果的專業技術。
另外,長庚生醫系還與管理學院共同開設跨院系、學碩士班的「生技產業創新學程」,較系上的「生技產業學程」多了經營策略、財務管理、創新產品設計等面向,以培育生技產業的研發領導人才為目標。
進實驗室、實習,生醫系大一到大四怎麼學?
「我們希望生醫系學生經過大學四年之後,在現代生物學、生物醫學的領域有紮實的基礎知識;有了這些知識,不管你要走研究、研發、應用,或是各種生醫相關的領域,職涯發展上都會有很紮實的技術。」楊淑元教授說明,生醫系在四年期間循序漸進地規劃從核心到分支的專業課程,由於與長庚醫院有緊密的合作,系上教授多半具備生理、疾病的專長與研究,學生從大一便會展開實驗室導覽,大二、大三進入實驗室,將學理實際應用於解決科學問題。「實驗室不單只是生醫系上的實驗室,整個醫學院、工學院所有的實驗室,學生都可以去,我們也有學生到林口長庚醫院的實驗室進行研究。」
若想提早認識生技產業,楊淑元教授也很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到系上簽約的數十家生技公司實習,如台塑生技、聯亞生技、行動基因、羅氏藥廠、默沙東藥廠⋯⋯,囊括生物科技、基因檢測、臨床試驗、藥廠等不同領域,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做選擇。
長庚生醫系還有哪些學習資源?
「長庚大學除了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還有幾個大型研究中心,例如健康老化中心、分子醫學中心⋯⋯,它們都各自有研究領域和充沛的資源。」長庚大學在 SARS 疫情之後,便成立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研發量能強勁,在新冠疫情期間協助國內檢測病毒,目前已開發出試劑、抗體檢測的技術與產品。楊淑元教授說,這些研究中心都屬於醫學院的一部分,學生若想使用這些資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加入該領域的實驗室,進到研究中心進行實驗,去學習精深的知識與技術。
關於海外交換、國際交流,長庚生醫系與新加坡大學、中國博伊特勒書院簽訂合約,提供整學期的交換機會,學生亦可於暑假期間申請至新加坡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廈門大學的實驗室交換。若想增加國際競賽經驗,也能依循學長姊的腳步,組隊參與國際合成生物學競賽(iGEM)、BIOMOD、海峽兩岸生物知識競賽等等,累積難得的經驗。
給高中生的備審面試、學習歷程檔案建議
「其實尋找未來的生涯發展,你要了解這個是你自己的事情,這不是為了應付老師或是應付升學考試,而是你真的希望透過這樣的過程去更了解自己,是這樣的一件事。」楊淑元教授提醒學生,填志願之際,需先認真思考什麼類型的題材會讓自己更想要更深入了解,以辨識出真正感興趣的方向;而教授在檢視備審資料、學習歷程檔案時,也並非要看到哪些特定的關鍵字,而是期待在學生呈現的資訊當中,傳達出對科系專業有真切的興趣。
「適合念生醫系的學生除了深刻地喜歡生物以外,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好奇心,想要知道為什麼,想要得到答案,也喜歡動腦筋去想這些問題怎麼解決。」楊淑元教授因此建議對生物醫學有興趣的學生,平時可以多閱讀生物醫學、生物技術的深入報導,其內容會更貼近大學科系所學和產業現況,並觀察自己在接觸這些內容後,是否有動力去多查一些資料、思考下一個階段的事情;一方面能確認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再者是這些經驗對於備審面試都會很加分。
生醫系不考證照,可以怎麼規劃大學四年?
「有人說生醫系的缺點是我們不考證照,所以未來沒有保障,但我想要反過來說,不考證照其實是一個優點。」楊淑元教授表示,沒有證照意味著無須非得朝某一個方向走去,未來的路自然更開闊。生醫系的學生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多接觸、多體驗,花一點時間去發現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感受哪些事物會帶給你的內心較為正向的回饋。
「大學四年可以慢慢來,覺得感興趣的東西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好好去投入,而不是給它的心力不夠多,完成度不好導致經驗不好,你就覺得不適合、不好玩。」她也建議學生別急於馬上看到成果,也別畫地自限,認為自己讀到大三、大四就不能再嘗試新事物,因為大學依然是人生生涯規劃的前期,勇敢嘗試能開發更多潛能。
踏入世界頂尖的研究機構,她在真理面前看見尊重
回顧在耶魯大學就讀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的經歷,楊淑元教授說在這樣的學術殿堂除了接受生醫領域最頂尖的訓練外,更讓她相信自己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與價值,也看見人與人之間對彼此專業的信任與尊重。
「對每個人能力的相信與尊重,和我成長環境的文化是有些差異的。所有人跟人之間的交流,彼此之間的階級不很重要,你如果能提出有意義的想法,都會受到尊重,因為真理是大家信任的價值。」因為相信真理,她持續在生物醫學、生殖細胞發育學的領域耕耘,培育更多生醫人才,近期更嘗試開發新的生物方式以加速塑膠分解,期許以自身的專業對社會、環境帶來更多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