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衝刺 /學測申請 /108課綱 /校系迷思 /志願選填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高職升學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牙醫系教授看個申面試:我也不知道你的術科成績,別被標準給嚇跑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的李惠娥教授:「面試、口試並沒有標準答案,好比我現在問你對時事的意見,我們不會預設它絕對的答案是什麼,只是想看學生的臨場反應能力、還有思考邏輯。」
2016-04-02

個申面試時,教授也不知道你的術科成績

學測個人申請的一階和二階是完全相反的,在申請一階時,大家比的是誰的標準答案多、學測分數高;可是當通過一階後,同學們在學科的表現已幾近無差別,這時候凸顯自身能力、個人特質就變得格外重要。某些科系更設下術科或筆試關卡,進一步鑑別出適合該系學習模式的學生。

IOH 本次特別採訪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李惠娥教授,對於牙醫系個人申請的面試、術科有何看法?李教授表示,面試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既然都來到面試一關,就別去多想自己在術科、書審的表現。「我們在口試時,其實不曉得同學的術科成績,單就這 10 分鐘的表現來評分,連自傳也是當場才拿到,所以教授們都是在一樣的狀況下去看臨場表現。」

教授怎麼看待你的志工、課外活動經歷?

現在我覺得是有點走火入魔,在國外,去參加志工是發自內心地去做,並不是為了什麼服務時數;但是臺灣並沒有那麼多的志工缺,如果每個學生都這樣要求,醫院也是裝不下的。

「你有去參加,我們也只是當參考。」李教授提到從志工活動中,老師想觀察到的是申請者是否擁有責任感、能關懷社會並付諸行動;社團經歷也是同理,僅是想了解同學在團體活動中扮演的角色。然而,李教授也認為,同學能展現人格特質的方式絕不僅限於此。

「我們曾經碰到一個學生,他家境不是很好、沒有參與過什麼社團。每天早上,他都要幫家人去菜園收菜、送到市場,再去上學,哪裡還有時間去學什麼東西?但他很開朗,想法正向、肯去工作幫家裡的忙。他在面試中侃侃而談,我們都沒有問他什麼,他就一直講,全場都在聽他說話,我們也給他很高的評價。」(推薦文章——台大教授看面試:經歷不在多,重點是你體悟了什麼!

術科表現不好怎麼辦?

每間學校的術科不太一樣,但大同小異,最主要是看你的手巧不巧。術科只是多一個參考,畢竟像我們以前或現在透過指考的同學,也沒有考這個啊!

李教授認為術科僅是讓系上多一項篩選標準,絕非手不巧、不擅長畫圖的同學就不適合讀牙醫系,許多技巧其實需要長時間經驗的累積。「這些東西,如果你不會,還是能進來後再學習,只是可能會 repeat 比較多幾次。但你說手巧的人就不會 repeat 嗎?也是會!因為教授的要求是很嚴格的。」

「好比我要車一個補牙的窩洞,有一定的程序,並不是我會畫素描、雕石膏就會做得比較好,都是要經過訓練。或許你兩次,他可能要三四次,就只是這樣子,端看你自己有沒有專心在這件事情、有沒有想要學的動機。」李教授說,刻牙刻醜、刻斷沒關係,反正勤能補拙!(推薦講座——高醫牙醫系林子盟在牙醫系的六年闖關歷險

升學時抱持著過度的期待,不會為你帶來快樂

我碰過一個學生,她成績很好,但背負了很大的壓力,因為她當時來自某個從來沒有人考過這麼高分的縣市。事實上不需要有這種壓力,但她還是把壓力加在自己身上。其實來口試,不需要患得患失,能考上是很好,沒有的話也還有指考(今已改制為「分科測驗」)。

「人生的旅程很長,這只是一段小插曲,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這次沒有,還有下一次,那個機會或許才真正是你的!過分的期待,只會造成自己更大的壓力。」李教授表示,她看過太多同學因為背負親人與師長的期待,最後反而表現失常。

「把口試當作一次測試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一次考試不能代表絕對的成功與否。人生中有很多曲折需要去挑戰,所以讓自己放鬆點吧!。」(推薦文章——北醫教授談面試:別再隱惡揚善!請讓我看見你的核心

高分考進牙醫系,入學後的表現卻一落千丈?

醫學的東西是一種經驗傳承,雖然可以自己看書,但是你看了好久,老師可能只用一句話就把你點通了。

李教授觀察到許多同學在進入大學後,因為少了升學壓力,缺乏自制力,學業表現一落千丈。雖然說在大學,讀書不再是唯一的事,但培養出專業領域的能力的確需要長時間鑽研,於是教授建議以「顧好自己的專業」為大學生活的首要目標。

在課餘時間,也可以嘗試全新的事物,「年輕就要掙得多一點的燦爛,不要別人問起大學生活時,都只有在讀書,那就很可惜!多學習新知,多和人群接觸,以後是越來越忙,大四就要考國考,接著到醫院見習。所以每個階段都可以有不同的目標,善用這段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但也別忘了最主要的目標是──學習。」保持對學習的渴盼,足以改變你的整個人生。(推薦講座——重考還是上不了第一志願,我在牙醫系重新出發

受訪者簡介

李惠娥教授,現任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教授、補綴科主治醫師,畢業於高醫牙醫系,同時為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院牙醫學研究所博士。曾至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第一補綴教室、醫用器材研究所、機能性高分子部門做進修研究,專長為局部補綴學、全口補綴學、牙科器材學、生物力學。 

作者 林立麗

IOH 編輯團隊一員,畢業於台大生傳系,雙主修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產生對社會學、傳播學、行銷與設計等領域學問的熱情,曾擔任台大農推會農業多媒體訓練課程教學助理、UDN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台大場講者,期盼能以自己最喜愛的文字為社會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