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時間中,請讓我一眼看到你的特質
「各行各業都有它想看到的價值觀跟態度。」閱覽學習歷程資料時,陳明賢教授注重三大面向,首先是「知識背景」,除了高中學科的底子以外,學生要盡可能呈現出對於該科系課程的了解;再者是「技能」,例如金融產業為服務業的一種,強調領導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因此學生最好能透過社團活動經驗證明自己擁有這樣的軟實力。
最後是「態度」,以財金系為例,未來工作時可能需要管理大量的金錢,因此好的道德操守和小心謹慎的特質是十分重要的。
不可原諒的學習歷程大忌
「如果你的學習歷程資料像瑞士刀一樣什麼都可以用的話,那非常有可能每個教授都會覺得你沒有寫到他想要看到的東西。」
談到高中生常犯的錯誤,陳教授認為錯誤分為「可原諒」和「不可原諒」兩種。在科系專業上,高中生畢竟尚未進入大學,因此對於該專業有些誤會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寫錯科系名字,或是學習歷程資料修改到一半的這種錯誤,就顯示出學生不夠謹慎細心。
最可惜的是,將同一份學習歷程資料拿去申請不同科系,資料內容完全沒有為了科系量身打造,還以為這樣就能矇混過關。
「每個系的教授看你這份資料都不會覺得你是為它而寫。」如果把自傳和讀書計畫的內容都寫得模稜兩可,最後只會落得全空的下場。(推薦閱讀:台科大教授談備審:你的字數和我的時間都有限,請讓我看見你的申請動機!)
學習歷程言過其實,面試見真章
「學習歷程資料理論上就像是化妝的過程。」所有人都想在資料上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別忘了,化妝之後,還有面試這一關;若是資料寫得太過,在面試時原形畢露,反而讓教授覺得你不夠誠實。
曾經有一次,一位學生在學習歷程資料寫著「在高中時就有實務上的操練,參與投資工作。」讓教授滿懷期待,但沒想到面試一問之下,這位學生只是聽父母的建議,買了一張股票而已,令教授大失所望。
「你要隨時防備會被教授問到類似的問題,一旦你沒有讓教授滿足他原先的期望,有落差反而是更不好的。」陳教授提醒同學,要知道教授一定有機會問到自己寫在學習歷程上的每個經歷,所以必須確保自己一定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主動準備問題,反覆練習
在二階面試之前,可以向去年的學長姐打聽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或詢問系辦面試前的準備。但其實最能把握住的,還是自己在學習歷程上列出的經歷。
教授必定會從你的學習歷程資料中提出問題,而你能不能打出一支全壘打,端看你如何詮釋這些經歷,有沒有深刻的反思,並將其對應到這個科系所需的特質,甚至成為你想就讀該科系的動機。
「練習自我介紹二十次,難道你到時候還會講不好嗎?」面試時的談吐與言行往往是決定結果的關鍵。陳教授認為,只有模擬面試是不夠的,模擬面試就那唯一的一次,但自己在正式上場前還是要多練習講,才能在緊張的氣氛下也好好展現自己。
展現個人特色,專業不足其實無妨
「每位教授都想要找到一群很多元化的學生群體,我們不希望這一群學生全部都是只會念書的,我們會希望這裡面有些其他角色。」
比起展現專業能力,陳教授認為面試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好印象,畢竟專業方面的知識,高中生往往難以詮釋得當。面試過程中,記得專注傾聽,並和教授眼神接觸,讓教授感受到你的真誠。
而適時展現個人風格的才華,也能為自己加分,陳教授就曾遇過一位學生,在面試的尾聲為教授們表演了一段魔術,讓教授們印象深刻。(推薦閱讀:北醫醫學系教授看備審:即使它並不完美,老師更想看見你的想法)
你願意為未來付出多少努力?
「你可以把時間用來跟同學講廢話,發廢文,整晚都盯著 LINE 和 FB,但你願不願意收起手機,花一個小時找找資料,看看能不能對自己有所幫助?」
透過閱讀和網路資訊,有許多管道可以了解科系、職業的發展趨勢,最大的問題往往還是在於,你願不願意付出時間去了解自己未來的可能性。如果對財務金融系有興趣,那你是否知道什麼是金融科技?管理顧問的專業能力又是什麼?
「要寫學習歷程資料的時候,提出你讀過經濟學人或紐約時報的哪一篇文章,裡面講到未來的趨勢是往哪個方向走的,這些東西都會讓你的學習歷程更言之有物。」
能不能透過學習歷程與面試進入理想科系,甚至進入夢想產業,其實不是一朝一夕就決定,而是仰賴平日的熱忱及累積。
成績不會決定你未來的路,而是你要不斷地探索
排志願序要保留一些彈性,不僅是因為成績不一定能讓你如願進入理想科系,更因為生涯的路本來就是一個無止盡的探索歷程。
「不要因為大家都幫你做得好好的,或父母親想要你唸的科系跟你想唸的剛好一致,就覺得自己根本不需要探索未來,這會讓你進入一個你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的科系。父母親也不反對,你也不反對,但不見得這個東西就適合你。」
正如許多家長會在志願選填上和孩子意見不合,但陳教授建議大家把眼光放遠,家長的想法不一定比孩子好,也很有可能現在家長和孩子思考到的,都和未來踏入職場後不一樣。面對焦慮的家長們,陳教授建議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比起以一個父母的姿態,不如做孩子的朋友,陪著孩子一起面對選擇。
「家長要小孩走的方向也有可能是錯的,小孩子要自己走的方向也有可能是錯的,所以我們是不斷在探索,不斷在修正,不斷在找尋資源。」
在探索與找資源的過程中,學生不只需要老師、學長姐的建議,若家長也能是陪伴孩子的其中一員,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孩子將可以走得更堅定踏實。反之,如果家長在孩子做出決定時,涉入的程度拿捏不好,可能讓孩子走向自己的對立面,未來遇到困難也不願向父母求助,陳教授認為這才是最糟糕的情況。
升學制度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我們可以讓自己少做錯誤的決定
隨著大學考招制度變動,學校、高中生和家長都想在升學路上得到最大的優勢,但陳教授認為有比「表面上的公平」更重要的事。學生應該要花更多時間了解自己、探索未來,而不是浪費時間研究如何在制度的變化中讓自己站上頂端。
無論是眼前的面試,還是未來的學習歷程檔案,制度不管怎麼改,大學考試都只是人生的一個中繼站。
「考試只是決定你進入哪個科系,大學教育才是真正重要的。」很多人以為科系選下去就會定終身,但也有不少人在大學四年中找到自己的熱忱所在;在做學習歷程與面試準備時,想想自己為了未來做過哪些努力,現在又願意付出多少吧!
>>>「填志願思考單」免費下載中!帶你從 5 權重、4 步驟、3 檢視點找到適合科系!
受訪者簡介
Ming-Shen Chen 陳明賢,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財務博士班,於台大任教至今已逾 20 年,現為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資本市場訂價實證研究、財務報表資訊與證券價格、財務危機理論與實證。陳教授於大學部開設有「財務金融入門」課程,透過廣邀學長姐、創業家分享,幫助學生找到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