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網路上曾瘋傳著一張「歐美與台灣人才養成」的比較圖,一針見血地點出台灣教育的困境──學生在大學以前的時間幾乎都被讀書、考試所剝奪,缺乏與社會的真實互動,成天只是往返於學校、補習班、住家之間。學生有什麼機會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去認識整個世界,從中思考未來想要走的路呢?
Photo Credit:洪士灝教授臉書
不同於國外採取入學不分系、高年級才決定主修,臺灣高中生在選填志願時,大抵決定了未來四年將就讀的科系。許多人都鼓勵學生該「選系不選校,擇己所愛」,可是倘若學生志趣還不明確,卻要馬上決定科系,豈非強人所難?
同時,國內各大學的轉系門檻逐漸鬆綁,不少學生開始以「選校」為優先,先進入大眾眼中的名校,再以轉系途徑進入理想科系。因此造成某些科系高年級學生人數銳減的現象,而這些科系也被貼上了「跳板」的標籤。
或許,這都顯示了在一口咬定「選系不選校」、「選校不選系」孰優孰劣之前,還有更多值得討論的空間。
你說選系不選校,是不是很騙人的講法?
「在日本,新生入學是不分系,他們稱一、二年級為教養學部。你可以盡情培養基本能力,看這間學校有哪些系、哪些資源,等到教養學部結束之後,再去選院,這才是正常教育的方式。至少讓孩子在一、兩年內有機會在開放的環境裡,親身體驗自己要讀什麼東西。所以你拚不是在進大學時拚,而是在教養學部完畢後,選各個學院時候才去拚。」
「國外是先修共通課程,再接受系所訓練;臺灣是先分系,對於修外系課程、轉系、雙主修沒有設限,反正我教室塞得下你就進來,這可以說是在扭曲架構之下,修正不了後再度扭曲的問題。」
李教授指出國外不分系正呼應了「選校不選系」的思維,然而在國內入學便分系的情況下,這種說法適用嗎?他認為「選校不選系」乍聽之下與「選系不選校」相衝突,但其實不然。
「你說選系不選校,是不是很騙人的講法?第一是很多人在高中時未必了解個人興趣所在;第二是你選系時,會選排名前面的學校,還是後面的學校?還不是選前面的?為了資源嘛!」
「就算你選系,最後還是會選校啊!最大公約數就是校嘛。那你這間學校辦得不好,資源不夠、分配不均,你這間學校招不到人來唸是你家的事情啊,學校本身要把自己的魅力表現出來。」(推薦閱讀:選校?選系?IOH 告訴你!)
為什麼大家都追逐熱門科系?你該先思考整個體制的扭曲
去年六月,Dcard 上一段政大會計系與歷史系學生的對話串意外掀起了大眾對「文組科系未來發展」的爭論。然而,大學教育的目的只是幫助學生出社會謀得薪水優渥的工作嗎?李教授的看法是:
「本來大學就不是培養專技人才的地方,一般是在培養大學生的基本素養,技職學校才是我進去讀什麼,以後職業就是什麼,整個是鎖在一起的,結果我們台灣把這條路線給毀掉了,毀掉以後幹嘛?社會有沒有這個需要?當然有!就把這個東西挪到大學裡面來。」
「大學有沒有這樣的功能?除了醫學院、獸醫學院、法學院之外,沒這個功能嘛!所以大學既要負擔技職的功能、又要負有一般教養的功能,有沒有可能?當然不可能!於是大家開始批評你讀歷史幹嘛?你要讀會計那才實在嘛,這就是整個扭曲的源頭。
對於有些學生、家長會依就業薪資、市場潮流來選科系,李教授認為這沒有對錯之分。「大家當然會思考,我以後是不是可以活得快樂一點?錢賺得多一點?我能不能在社會上爬得比較高一點?」
有多少不一樣的人,就有多少相對應的道路
李教授認為在大學中,不同學院有各自的教育目標,但學生將來想變成什麼樣的人、成就怎麼樣的事情,完全憑個人造化,絕對不是進入專業學院,就只剩一條路能走。
「我們有自己的教育目標,但進來受教育的人不接受這個目標,後來不走這條路線,這跟我們無關啊!難道進來法律系的每個人我都強迫你當律師、法官嗎?沒有這回事。」
現在已經不是一試定終生的時代,如果你進入一個系所後,才發現系上所學與原本的想像有落差,更應該把握時間去找自己到底對什麼感興趣、喜歡什麼。
在大學一定要學會的事──做自己
如果非得給現在的大學生一句建議,李教授想說的是──做你自己就可以了!許多人將「做自己」誤解成「任性而為」,但事實上,真正的做自己是需要你看清自己的本性,並對症下藥。
「必修課有很多班,大多數同學都想選可以翹課、考試時不會刁難的,然後那一班就擠一大堆人,你說這種草莓,有沒有救?『做自己』不是這樣,『做自己』是要了解自己想做些什麼事。」
「了解自己的方式就是多嘗試,有障礙的時候就去找老師問。任何事都要看個案解決,如果有適用於所有人的生涯規劃,那簡直是要把大家都做成原子,完全一模一樣,這就不是做自己嘛!」
你不太可能在 18 歲就決定接下來全部的人生,真正關鍵的是你該不斷去找自己
不論是選校或選系,還是有不少學生在升上大學後,對當時的決定感到後悔。說到底,真的沒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選系建議。
選填志願對於高中生確實是件大事,但就算現在做錯了決定,只要你願意花更多的心力去找其他方向,你的人生不過是多繞了點遠路罷了,絕對不是全盤皆輸。
面對選擇,確實該審慎考量,但更重要的是在做出選擇後,也不能鬆懈,要不斷去探索個人的可能性,才是真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推薦閱讀:面對選擇,劉安婷:我們都曾是徬徨的孩子)
講者簡介
Mau-Sheng Lee 李茂生,現任臺大法律系教授,自臺大法律系獲學士及碩士學位後,負笈日本,於 1991 年取得日本一橋大學法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李教授熱心教學,更擔任台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教授潛心研究刑法解釋學、犯罪學及刑事政策,且對青少年議題的關切可說是不遺餘力,曾參與少年事件處理法之修法工作。在台大開設的課程有刑法總則、刑法分則、刑罰學專題研究、監獄學、少年事件處理法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