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台灣大學外文系的經驗分享
「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施靜樺從小喜歡看書,大學時選擇進入了台灣大學外文系,繼續挖掘文字的力量。在大學中,她秉持著探索的熱忱,除了系上的課業,還將觸角延伸到了心理學、哲學與資工領域,後來進入 IOH 開放個人經驗平台先後當了編輯與 IT 實習生。大三時,靜樺申請到 UCLA 交換,得到許多衝擊的同時也發現並嘗試突破自己不敢舉手發言的限制。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靜樺最深刻的感受是「界線都是自己畫的」,她鼓勵大家勇敢去嘗試探索自己的興趣,可能就能因此得到很不一樣的風景。畢竟,為什麼不?
台灣大學
台大的地理位置良好,總校區位於台北市的公館,附近除了捷運公館站,也離科技大樓站不遠,而台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周邊有許多二手書店與獨立書店,時不時還會遇見新開的。資源方面,台大除了本身有各式各樣的課程,也與附近的台科大與台師大組成「國立台灣大學系統」,三校同學可以互相選課、共享硬體資源。
台大的海外教育計畫
台大的「海外教育計畫」總共分成了六個部分:交換學生計畫、訪問學生計畫、海外暑期課程、海外短期課程、海外實習計畫、雙聯學位計畫。其中交換計畫分成三個層級:校級、院級與系級,校級交換的申請資格有二,第一必須是台大二年級以上學生,第二是前一學年成績必須達到 GPA 2.44 或是班排名前 40%。申請時必須繳交三項資料:前一學年成績單、履歷與讀書計畫。以想要大三出國的學生為例,他必須準備大一的成績單,在大二上學期申請,在大二上學期末或是大二下學期就會確定交換學校。在「出國交換其實不難!但是申請前你應該知道這七件事」專欄中有更多關於交換的疑難雜症解答與心態準備建議。
台灣大學外文系
一般人對於外文系常常會有「喜歡英文、英文好就適合外文系」的迷思,其實要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念外文系,「喜歡文學」是最重要的條件,因為外文系學生會接觸大量文本,尤其台灣大學外文系比起其他學校的外文系,更加重視文學領域,因此如果是單純喜歡英文這個語言而對文學沒有興趣,應用英(外)語系會是更適合的選擇。想暸解更多外文系的迷思,可以參考「別以為你喜歡英文就適合讀外文系!7 個外文系常見迷思」。
台灣大學外文系的課程
台灣大學外文系的課程可以分成文學、語言學、語言訓練三大種類。「文學作品讀法」是大一學生必修,從近代主要作家的作品切入,介紹西方文學三個主要面向:詩、小說、戲劇;「西洋文學概論」也是大一必修,介紹西方文學兩大傳統:希臘羅馬傳統與聖經傳統,兩門課程為學生打下西方文學地圖的草稿,讓學生能在高年級進入斷代文學與專題課程之後能從更加宏觀的角度掌握課程內容。
台灣大學外文系的語言訓練課程有兩年的「英文作文」、「英語口語訓練」與第二外語的必修。必修結束之後,也會有進階的口語訓練課程與翻譯課程的讓學生修習。台大有開設多種第二外語課程,除了常見的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也有越南文、藏文、土耳其文等語言供學生選擇。
台灣大學外文系的語言學課程從大二必修的「語言學概論」開始,之後也有語音學、句法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選修課程讓有興趣的學生繼續修習。
台灣大學外文系的資源與未來出路
台灣大學外文系擁有翻譯學程,開放給全校的同學申請,分成口譯組與筆譯組,分別有一系列課程,訓練學生口語翻譯與書面翻譯的能力。提到未來發展,外文系學生沒有一個明確的職業出口是事實,但這是大多數非理工科系會遇到的情況,最重要的是在大學積極探索自己的興趣,並且利用外文系的訓練來幫助自己往該特定領域發展,戲劇、新聞、翻譯、編輯等都是常見的選擇。
印象深刻的課程
「小說選讀」是台灣大學外文系的必修,靜樺選擇了「後殖民亞洲小說」的主題,這門課除了讓學生認識了許多非西方主流卻同等重要的文學,並且教授 Guy 會帶學生用理論來看文本,當時他就帶學生以《想像的共同體》一書去探討各文本中形塑的「民族」概念。
「大一國文」是全校大一生共同必修,靜樺當初選擇盧桂珍老師開設的老莊思想,這門課老師從生活經驗出發來解釋古代經典,讓她發現老莊雖然看似遙遠但其實很貼近人心,其中的價值觀也對靜樺影響深遠。
「普通心理學」是一門通識課程,介紹心理學各個領域,而因為其所探討的就是人類的行為與動機,因此內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非常有趣。
舞台站好站滿!
靜樺曾經在系上外文之夜與新竹地區學生友會(簡稱竹友會)的竹友之夜活動組樂團表演,也在出國交換的那一年加入了 UCLA Taukapella 人聲表演樂團,她認為參加活動是一個讓學生可以好好享受舞台的機會,但是相對的會需要付出許多時間與心力去準備,必需要自己衡量值不值得。
Net Impact 社會創新社
Net Impact 社會創新社是靜樺大一時加入的社團,其宗旨是介紹與推廣社會企業的概念。社會企業的核心價值是「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在社團中有各種講座帶領社員認識不同社會議題與商業手法,也會邀請一些社會企業來演講,還有自發專案讓學生動手實踐,是一個能讓學生收穫滿滿的社團。
UCLA 交換
大三那年,靜樺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她當初想交換的理由很簡單,是想要走出去看看世界的樣子,也想要看看自己在國外的環境是否依然能夠有競爭力。她在國外交換的這一年感受到許多差異。UCLA 平均一個人一學期只修三到四門課、課堂中學生與老師的互動率很高、文學課程的評量方式多數是論文而非考試,並且學生多數對自己的科系所學有極高的熱情。
這些差異除了讓靜樺感到新奇與欣賞,也給靜樺帶來了衝擊與挫折,尤其當她發現大家都在課堂上踴躍舉手發言的時候,自己無法鼓起勇氣,參與討論。
UCLA 交換的轉變與收穫
「試試看有什麼損失?不管如何,一年之後就要走了」帶著給自己的心理建設,加上一位教授的開導與鼓勵,靜樺最後突破了自己的障礙,開始在課堂中發言。與此同時,她也修到了許多啟發人心、改變視野的文學課,更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學習程式語言。回頭看,一開始的挫折讓她看見了自己在原本舒適圈裡不會需要面對的限制,但也因此知道了克服的方法,讓她非常珍惜。(更多分享請看「我曾被正確答案綁架,直到在 UCLA 學會舉手發言」、「少了考試,我卻學到更多–UCLA 的課堂觀察」)
你交的不是作業,而是作品
靜樺在大四那年來到 IOH 開放個人經驗平台擔任編輯實習生,後來轉到 IT 部門實習。實習過程中讓她最受用的是主管曾說過的一句話:「你交的不是作業,而是作品。」職場上的作品不會被人打分數,只有夠不夠好、正不正確,是零與一的差別,而不是 89 分與 90 分的差別。而這份實習除了讓靜樺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給了她許多機會反思自己、正視自己。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靜樺認為,雖然很多時候會遇到看似難以跨越的困難與阻礙,但在覺得自己不可能再進步或是不知道如何進步的時候,只要記得改變的發生不會總是很快,但是持之以恆就會看見成長。而很多障礙、很多界線其實都只存在在我們心中,有時候只需要勇敢一點,就會發現事情其實沒有想像中難。最後,靜樺引用了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鼓勵大家都能夠在自己的限制之上,活出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