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中,鑑定考績優生能住進「都心好宅」,享受高枕無憂的生活,國家還會頒發給母親金質勳章,加以表揚;而考差的人將被迫搬進髒亂不堪的「鴿子籠社區」,永不得翻身。至於分數低於標準的人,則會被國家視為「瑕疵品」,必須加以「精進」。
劇中核心人物楊鵑由於曾栽培出滿分的天才若傑,而被評選為模範母親,沒想到在第二胎若娃身上,成績卻不見起色,看著胸口的金質勳章逐漸黯淡無光,自己的未來搖搖欲墜,她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由五部各自獨立的故事所組成,將於 7 月 7 日播映(Photo Credit: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官方臉書)
考高分的孩子真的就比較優秀嗎?
雖然整體故事帶著科幻色彩,卻不難聯想到這些設定是暗諷台灣長久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氛圍,大眾目光的焦點永遠是那群成績好的孩子,至於那些不愛唸書、但有其他才能的人,從小不僅不被社會看重,社會更要他們全盤認同「大家認為好的價值觀」。
就連從國中小學也是,為了方便管理,把學生視為一個團體,必須接受統一的規範,不論學生的學習狀況、興趣,都要學習同樣的科目。
體制的設計打從一開始就沒考慮過個人,個人特質是不容許出現、甚至發展的,管你喜歡什麼,最好把自己的個性通通磨掉,長成和其他人同一個樣子就好,這樣才乖,才是大家心中的好孩子、聽話的孩子。
劇中靈魂人物楊鵑是由葉全真飾演,完美詮釋出母親對孩子未來的焦慮、以及在社會期待下的戰戰兢兢(Photo Credit: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官方臉書)
害怕孩子吃到現實的苦頭,所以處處保護的愛其實更讓人窒息
但是,與其說這部片僅關注孩子如何淪為升學主義下的犧牲品,其實更探討著為人父母的艱難,亞洲社會的父母習慣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延續,無形中想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寄託於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比自己更「有成就」,正因為自己吃過苦,所以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保護下,心無旁鶩地讀書,一步步遵循著前人所謂成功的道路,將來才能出人頭地。
「你的手是拿手術刀的手,做木工是成績差的人在做的。你還年輕,你以為自己現在想要的,可能一覺醒來就不想要了啊,你的人生如果現在選錯了,以後就不能重來了。我們的國家用成績來決定每個人的工作,是絕對不會錯的。」摘自《必須過動》楊鵑
儘管有越來越多人主張「尊重孩子想法」的重要性,但為何許多父母還是很難實踐這點?其實放手這門學問之所以難,是難在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社會假定了爸爸媽媽身為大人,應該要能輔助孩子作出最好的決定。
可是,面對每個新生命,父母也都是重新摸索著如何和他相處、如何扮演家長的角色,然而整個社會卻要求母愛是天生的、父愛是天生的,好像所有事情都很理所當然。
「有一百分的母親,才有一百分的孩子。」摘自《必須過動》楊鵑
假如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應該順從他的意思放棄嗎?說不定他只是一時沒抓住訣竅啊?說不定讓他再撐一下,一切就會好轉了啊?一時的忍耐換一輩子的幸福,不是很值得嗎?如果沒有督促孩子再努力一點,其他人會怎麼說自己?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回過頭來責難說:「你當初怎麼會去聽一個十幾歲小孩的話」?
未來有好多好多的「說不定」,誰能去預知孩子的歸宿會是什麼?更何況當大多數人還是用分數互相比較,把子女的成績、學校的排名當成說嘴炫耀的話題時,讓孩子去走偏離主流的道路需要的是多大的勇氣?
「人是不可能讓另一個人去教他怎麼活下去,怎麼過日子的,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嗎?偏偏逼我的人又是我最愛、最愛的人。」摘自電影《一一》
儘管父母有其社會和心理上的焦慮,但不可諱言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關係從一開始就是不對等的,特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的影響就像天一般,孩子渴望父母的愛,所以父母期待孩子做什麼,孩子會盡可能想要滿足,即便那些要求可能是孩子難以負擔的。而孩子也是有自由意志的,當他摸索出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時,他是多麽渴望能獲得父母的支持與認同啊。
所以,爸爸媽媽們,在這個時候,你覺得是社會的觀感比較重要?還是孩子的想法比較重要?
或許說什麼愛都太過沉重,先學著理解吧
「你希望的是孩子快樂,還是孩子的成就讓你快樂?」摘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陳慧翎導演訪談
《必須過動》是以反烏托邦的故事,對被普世社會框架所綑綁的親子關係,提出疑問,要如何去回應這些問題,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見解。
我的想法是,各位爸爸媽媽們,請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吧!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自的精彩,每個時代都有他的快樂與痛苦、光榮與包袱,有些難關必須是孩子自己面對,才有意義。
承認吧,在這世上,沒有誰能真的為一個人好。單方面的用心良苦最後可能只感動得了你自己。
身為父母最多能做的是向孩子揭示前途可預見的坎坷,剩下來的就交由他自己作決定,因為任何的干涉、灌輸多半只是揠苗助長,而當自己又無意中陷入上對下的命令時,先靜下心來想想——這難道是你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嗎?
「當你是孩子的時候,你遭受了些什麼?當你有孩子的時候,你要給孩子什麼?」摘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陳慧翎導演訪談
(Photo Credit: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官方臉書)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簡介
公視繼《危險心靈》十年後再推出教育主題戲劇,改編作家吳曉樂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敏銳觀察力深深望進每個家庭的情感深淵,看見一個又一個孩子被考試捲入難以抽身的漩渦,父母的愛竟是孩子掙脫不去的魔咒。
原著經改編後成為五個獨立的故事(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以魔幻而強烈的視覺風格包裝,加入微科幻元素,明快敘事節奏,是台灣少見的獨立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