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必修 /108課綱 /求職準備 /考試衝刺 /學測申請 /校系迷思 /志願選填 /高職升學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我愛的就是熱門!台大教授 Power 錕給年輕人的建議

「今天有人喜歡我,我興奮;有人討厭我,我哀傷,那都是揮之不去的,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是人與人的關係造成的,而這就是『政治』。」
2017-03-29

四十年來如一日,李錫錕教授一襲灰色毛衣,站在黑板前賣力教學,抑揚頓挫的聲調裡充滿熱忱,授課內容從男女間的談情說愛衍伸到國與國的競爭,這是一門沒有範圍、打破許多人對政治學想像的通識課程-政治概論。

「什麼叫國家?國家不過是幾百萬人、幾千萬人的集合體嘛!國家是不存在的,國家就是一群人的互動,所以什麼叫國際關係?舉個例子,川普和習近平就是國際關係啊,因為他一個代表美國,一個代表中國大陸,所以請問你研究美國外交政策,要不要研究川普這個人呢?就像你研究法國,不先研究拿破崙嗎?就像要研究物理學,看看愛因斯坦傳總不會死吧!」

很多人常把政治學誤解成是在介紹行政體系與選舉制度,但李教授認為政治學其實教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它探討人際之間的交流法則,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邏輯。

「你未必把政治科學當作個人專業,但是你不管從事任何專業,你一定要有政治常識,換句話說,因為你會活在人群,最後你所有的地位、所謂的尊敬、愛戴,都是人給你的。偉大的科學家為什麼偉大?因為人稱讚他、崇拜他,所以偉大嘛!人生無法離開政治,就像亞里斯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因為你離不開政治,離不開人對你的批評和愛戴,你永遠為此所苦、為此所樂。」 

合理反抗的 Power:反抗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儘管如今對政治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但李教授坦言自己最初投身政治領域,竟也是誤打誤撞。

「我讀高中的時候,台灣還很落後,還是屬於選科系的時候,要聽聽父母的意見、打聽同學的感想、請教一下學長啊~根本沒有一個專業的指導,所以才說是『誤打誤撞』!我原本立志當飛行員,想去考空軍官校,可是家人不讓我去唸,我內心是滿挫折的,所以覺得隨便唸唸,就填了兩個系,為什麼填?原因很好笑,是我聽說那兩個系不必唸什麼書就能畢業,哈哈哈!所以我填了政治系和 XX 系。」

誰知道這麼一唸下去,李教授卻越唸越有意思,心態越發執著,一路從大學、研究所唸到紐約大學博士班,最終踏入教職:「我很幸運,一路走來我無怨無悔,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干涉我,我也不聽任何人的意見,所以即使我落魄,可是我沒有怪別人啊!因為一切都是按照我自己的選擇,我民國 78 年去選台北縣長,我輸了,我會怪誰?我心甘情願打敗仗,我怪誰啊?我感謝都來不及,這是我呼籲年輕人從高中時就要有的氣派。」(推薦閱讀-劉安婷:關於選擇,我們都曾是徬徨的孩子

然而隨著時代推進,李教授觀察到當今高中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依舊是內心飽受掙扎,受到家長的期待、旁人的眼光、名校的迷思所拉扯。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愛常常變成溺愛小孩,不但替小孩鋪床、介紹男女朋友、買手機,最糟糕的是替小孩選志願,這能怪父母嗎?不行啊,因為畢竟是愛嘛!但這對不對呢?當然不對!因為父母會老,小孩在長大後會發現:『我的選擇都是父母的安排,而我自己的選擇是什麼咧?』」

「你要自己主導你的命運,還是被命運主導?就像我常講的:『你要當獵人還是獵物?』你如果是獵人,你選科系就是你的獵物。」李教授認為家長對子女的建議是有價值的,但不該是以愛為名的勒索,就只是提供個參考而已,同學應學著自己去判斷,承受個人決策背後的風險,家長則尊重子女的選擇。(推薦閱讀-孩子何時轉大人?從《花甲男孩》看家庭教育

「小孩子在選科系千萬不能當『獵物』,當父母的高壓號稱是『他為你好』,但他畢竟不是你啊!我們生下來是孤單的,我們死掉也是孤單的,但是我們想要不孤單地活著,並不代表我們要被支配宰割、沒有自己的意見啊…我們的文化比較傾向於父母用愛來壓迫小孩,我們沒有讓他自由選擇,我們根本辜負「選擇科系」這個詞,什麼叫選擇科系?就是要你自己去選嘛!」

「假定父母壓迫小孩遵照其意見選科系,我會建議小孩應該合理的反抗,因為父母畢竟愛你,有一天,他們會諒解、支持你,甚至引以為傲:『喔!我兒子從小就有自主性,因為他成功了。』那失敗了,就算父母責怪,你應該去檢討自己為什麼選失敗,然後再改進啊!重新再選啊!畢竟人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啊,你能夠對自己負責,才有能力對別人負責。成長本來就是累積犯錯的過程,我相信你總有一天會對的,但不要等到七老八十才對嘛,你要及早覺悟!」

 博雅教育的 Power:大學之道在於「成人」

「先進國家的通識課程已經佔總體課程的一半了,這顯示了大學部是在幫助你認識自己、學會怎麼跟人群來往,然後才選一個你畢生的專業領域。」

李教授指出許多外國學士後學位或研究所較不看重申請者的大學背景,因為他們認為大學博雅教育是為了塑造一個人的思考邏輯,透過訓練學生如何表達自身的想法、與人交流,進而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至於養成專業則是等到研究所的階段。(推薦閱讀-既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哪有「什麼科系比較好」這種蠢問題?

「我倒認為在大學部不是看學校排名、或看科系,而是去找通識教育比較豐富的學校,因為大學通識是塑造自己成長的過程,讓自己成熟,對人與人的關係更有邏輯。」 

投機取巧的 Powerless:誠懇不能光說不練

李教授也提及同學選填科系的動機是會影響其面試表現的,任何科系都想招收到能自動自發投入學習的學生,故建議同學能以自身興趣、過往經歷向面試委員證明個人熱忱,而非過度揣測面試委員的喜好。(推薦閱讀-台大教授談面試:同學,請讓我看到你有在思考

「我們看的是自主性啊!你進這個系是不是死心塌地、心甘情願要進來,還是因為你投機取巧,聽父母的話、聽朋友的話?這就跟談戀愛一樣嘛,今天你為什麼追我?因為你爸爸說我很好嗎?可是我要的是你認為我很好嘛!教授不希望錄取到盲從、身不由己才過來的學生。」

「以前我留美時,有位老師這麼形容口試:There is nothing under the sun can not be asked.(光天化日下沒有什麼不能被問的問題),我的天哪,那要怎麼準備?所以不要去猜,你會神經過敏,結果顧東忘西!最冤枉的就是──你只是緊張,別人卻覺得你不誠懇。所以 Be Yourself 做你自己,因為你喜歡政治,所以來申請政治系。」

 

解放的 Power:整個教育體系不該直到大學才放手

在進一步深究台灣學生的學習歷程,李教授感嘆高中和大學教育間存在著斷層,因為同學過去習慣於受師長、家人督促,一心為了應付考試唸書,所以在升上大學之際,往往感到無所適從。(推薦閱讀-台科大教授談升學:你是在操弄比賽規則,還是真的了解自己的目標?

「不要大學以前都像在管教小學生,接著突然之間把你解放了,這等於一直關在籠子裡面的寵物忽然被放入叢林,他怎麼會飛呢?這很無辜耶!」

因此,李教授認為高中課程教材應更為有彈性、提升其豐富度,而放手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學會與人溝通更為重要,就算起初的成果不如預期,但是從亂中學習、學著管理自我也不失為一種成長。

「對高中生而言,你還沒有就業的壓力,你得先學會怎麼讓自己不孤單,學會怎麼跟人相處,學會怎麼被愛與愛人,敢於去摸索,去犯錯!」 

捨己為人的 Power: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先學會愛自己,讓自己壯大,然後很重要的是去愛別人,愛人越多越好。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這是我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改編來的。」

至於升上大學後,李教授鼓勵同學將小愛化作大愛,推己及人,因為我們從小到大能享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已經是無比幸運的,所以更應該善用這份幸運,回饋社會。他斷言大學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為了培養菁英分子而存在,所謂的菁英不是靠操弄知識去剝削他人,是願意為了保護大眾流血流汗:「大學在培養什麼人?培養捨己為人、有大愛熱情的菁英分子!」換言之,當你足以領導自己時,你更應該挺出身來領導眾人。 

世代對話的 Power:年輕人不懶,只是缺乏引導

關於社會上「埋怨一代不如一代」的氛圍,李教授認為錯不在年輕人,是長輩沒有做好適當地引導:「年輕人愛作夢,那我們要給他這個夢,他有能力作夢,但他沒有能力去建構那個夢是什麼。」處在知識爆炸、科技進步的時代,年輕人是有其優勢,缺的只是世代溝通與合作的機會。

「我們都一直怪年輕人,而我一輩子和年輕人在一起,我覺得很慚愧,年輕人都是我們帶壞的,什麼叫領導?長輩領導晚輩、而國家就是領導人民,你沒有以身作則,你叫人家處變不驚,然後你驚得拿綠卡,你叫人到前線勇敢殺敵,結果你的小孩躲在背後那麼胖,不用當兵。

「年輕人為什麼能有整晚聊天不睡覺的精力,卻不去念書呢?誰說年輕人懶惰?年輕人一點都不懶,只是你教導無方嘛,舉個例子,我要年輕人多鍛鍊身體,結果我在打麻將,我要年輕人拿書卷獎,結果我在那邊看韓劇,請問他怎麼會去讀書?」 

自我肯定的 Power:人生沒什麼好計畫的,懷抱熱情,就是最好的計畫!

「我覺得自己現在還是一位老學生,只不過我先學了,告訴那些還沒學的。」

不論是對於浩瀚的學海、或者面對人生,李教授認為自己永遠都處於「學習中」,生涯的摸索不會是過去式,是一輩子的進行式,他覺得年輕人只要心裡保有「自己」,哪裡怕闖不出一條路?其實每個大人都是有點糊里糊塗地走到現在,只是不好意思講罷了。(推薦閱讀-台大李茂生教授:大學比高中多的只有一項東西...

「你有眼睛,你會看路,當然會去找路啊!我只要幫助你把眼睛睜開,規劃干我什麼關係,那是你要自己去規劃的,只要是合法、社會許可的,誰管你做什麼?沒有什麼冷門與熱門,我愛的就是熱門!」

>>>「填志願思考單」免費下載中!帶你從 5 權重、4 步驟、3 檢視點找到適合科系!

受訪者簡介

Si-Kuen Lee 李錫錕,畢業於紐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班,現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其開設「政治概論」課程,深受學生歡迎,著有《首都症候群》一書。

作者 林立麗

IOH 編輯團隊一員,畢業於台大生傳系,雙主修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產生對社會學、傳播學、行銷與設計等領域學問的熱情,曾擔任台大農推會農業多媒體訓練課程教學助理、UDN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台大場講者,期盼能以自己最喜愛的文字為社會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