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H 特別整理出五件選填志願不注意會後悔的事,在送出志願序前,同學們可以先思考這五個問題,才能更謹慎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
1. 你是什麼樣的人?
單以科系未來發展做考量,只怕你還沒走到那個未來,就成為不適任的淘汰品了。
了解自己,是避免走上後悔之途的第一步。單以科系未來發展做考量,只怕你還沒走到那個未來,就成為不適任的淘汰品了。你不妨捫心自問,如果想念護理系,有沒有護理師在照顧病患上需要的耐心?如果想念會計系,有沒有在處理財務報表上需要的細心?
除了個性之外,興趣與專長也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在未來學習上,興趣與專長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興趣是「熱忱所在」,不僅讓個人能夠持之以恆學習,更提供精益求精的動力,一個不喜歡閱讀的人,很難想像他在面對文學院成堆的經典時,臉上仍能露出期待的表情;而專長是「能力所在」,讓他人看見自己的不同,你可能只花了他人一半的時間,就交出了超過 100 分的作品。
試問自己:「有沒有在做什麼事情時特別快樂、時間過得特別快?」
重新回顧生活,有沒有在某方面總能贏得他人的讚美?若有,那這很有可能是你的專長所在,可以進一步想想自己是不是喜歡這項活動?然而,事實上,只有少數幸運的人能發現自己從小在某方面卓越,多數人只是孔子口中在資質上不出眾的「中人」。
即便如此,你還是能問自己:「有沒有在做什麼事情時特別快樂、時間過得特別快?」高中時,明明都是 50 分鐘的課程,有些課你在下課後意猶未盡,有些卻在上課鐘響時便期盼下課了。那些讓你恨不得上更多的課程,正是你的興趣所在,而興趣給予你動力,促使你為了做得更好,在學習上不斷加深、加廣,長久下來,成為你的一項專長。(推薦閱讀-台大教授談選系:依興趣或能力選系可能是個假議題...)
2.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家小時候都寫過作文題目如:「我的志願」、「我的夢想」等等,還記不記得當初寫了什麼,相比現在又有什麼改變?現在填志願,和小時候比起來最不一樣的是「這次是來真的」,代碼填下去,雖不致一局訂終身,亦不遠矣。
小時候的理由可以很簡單,但這次起碼要為自己負責四年,回想過去 18 年的人生經歷,有沒有遇過什麼人、事,啟發你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抽象的核心價值,例如同理心、創意、組織力等等希望自己擁有的能力或特質;然而,抽象的核心價值是長期自我對話的累積,在選填志願這個緊要關頭,大家可以從具體的生活樣態去思考:「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是朝九晚五的公務員,還是思維創新且突破框架的廣告人?在比大學更久遠的未來,你想過什麼樣的社會生活?你能想像自己過著哪樣的生活是快樂的嗎?(推薦閱讀-在大學,你留下什麼,就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3. 這個校系在做什麼?
大部分的人在 18 歲這年選擇了科系之後,除非歷經轉系,否則便會在相關領域待至少四年,甚至成為一生的志業,因此在投入該領域之前,得先對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不會繞了一大圈,仍找不到自己的熱忱所在。
即便是相同的課程名稱,也會因為老師的背景與授課風格而有不同的課程體驗。
具體了解科系所學大致包含課程規劃及未來出路兩大面向,首先,你可以從課程架構著手,例如透過官網上的課程地圖了解大一理論基礎、大二實務課程、大三實習內容、大四畢業專題等等。
然而,看完課程地圖之後,同學卻仍無法想像自己上這堂課的樣子,即便是相同的課程名稱,也會因為老師的背景與授課風格而有不同的課程體驗,所以不妨上網找找歷屆評價、和學長姐約時間聊聊,或者到 IOH 台灣各校系學群總覽觀看學長姐經驗分享,深度了解這個科系的想像與真實吧!(推薦閱讀-台大教授談選校系:理工科系基礎訓練是比較久,但人文科系呢?)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別只期待這個科系可以幫助你成為什麼職業的人,系上課程可以幫助你學到專業,但千萬別因此將自己限縮在學長姐都走過的路。
通常大家在找科系介紹時,都很注重這個科系的職涯發展,「未來出路」確實有助於了解這個科系的輪廓,但要注意的是,現在的熱門產業很多在十年前都還沒出現,未來畢業後的趨勢也不會和現在一模一樣,因此要盡量避免將熱門產業或薪資水準當作選系時的「唯一」參考。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別只期待這個科系可以幫助你成為什麼職業的人,系上課程可以幫助你學到專業,但千萬別因此將自己限縮在學長姐都走過的路,誤以為自己在經歷這些課程的訓練之後,就只能成為這個科系在既定印象中的樣子。
同樣的科系,在不同學校會因資源分配、學校風氣、師資背景而有所差異。
以設計相關科系的硬體設備為例,有些學校備有若干台 3D 列印機,有些則是有較大的工廠、個人工作室,資源越多便越有利於學生實作。
而在教學方向上,同樣都叫心理系,有分一類組的諮商輔導、偏重統計的二類組(如政大心理系),及偏重臨床的三類組科系等等。(推薦講座-想更深入了解不同類組心理系差別?學長姐說給你聽)此外,系上提供的實習及研究所推甄機會亦有所不同。找出不同學校類似科系的細微差異,有助於你了解自己將來可能會過什麼樣的大學生活,並且具體想像其學習氛圍,更明確知道這是不是你的理想志願。(同場加映—「不分系」是什麼?讓學長姐解釋給你聽)
4. 學校資源多歸多,你用得到嗎?
資源有時會存在制度上的資格限制,你確定吸引你的資源是完全開放給每位學生的嗎?
許多學校都標榜具有「豐富的資源」,但是實際內容有什麼,你可曾加以查詢過?此外,資源有時會存在制度上的資格限制,你確定吸引你的資源是完全開放給每位學生的嗎?
倘若未實際了解,單憑揣測就選填志願,只怕在進入這個校系後,不是找不到你要的資源,就是只能體會「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無奈。(推薦閱讀-當你只選校時,可能有哪些風險? IOH 告訴你!)
欲了解校系資源,可從學校與科系兩個面向切入。學校方面,硬體設備、國際交流機會、宿舍分配都是值得先行了解的項目。硬體設備以圖書館為例,學校除了可能根據本身發展方向選擇引進書籍、期刊論文之外,還有電子化的圖書資源。
此外,出國交換確實是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後的第一個夢想,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交換學校資格往往有其條件限制,對於學業表現、備審資料的看重程度不盡相同。
學校宿舍對於離家求學的大學新鮮人而言特別重要,其費用往往比在外租屋便宜許多,可減輕不少經濟壓力,包含環境舒適度、地理位置與分布、抽籤分配制度、室友選定方式都是應多加留意的;即使沒有住宿需求,也可以先對校園周遭的租屋價格、通勤方式有所掌握。
對於不同學院與學系,學校往往難做到完全合理地資源分配。
同校不同系的學生,在校園空間以及硬體設備的使用、學生活動經費、教學助理的配置數量也有所差異,所以同學在選填志願時,最好能打聽一下該校系所握有的資源多寡。(推薦講座-南北學校資源有差嗎?來聽全台校系教授為你解惑!)
5. 想找跳板,想跨領域學習,你了解遊戲規則嗎?
學校的轉雙輔制度,對於選填志願上著重「選校」的同學非常重要,倘若不加以了解,進入就學後卻發現無法達成系所要求,可能讓自己陷入「轉不出去,又無力重新來過」的兩難。
事實上,即使是著重「選系」的同學,也可能會有跨領域學習的需求,或者在進入某科系之後,發現其所學與想像中的落差,進而考慮轉換跑道,因此無論是想找跳板,還是跨領域學習,都應該先了解遊戲規則。(同場加映—還沒有明確志向?不如先上大學、再決定主修!)
無論是轉系、雙主修或是輔系,都不是單靠一套標準進行,須滿足雙方系所的「轉出」與「轉入」規定。
每所大學的轉雙輔門檻與程序在制度設計上皆不同,部分學校甚至提供「無條件轉系一次」的機會。原則上,無論是轉系、雙主修或是輔系,都不是單靠一套標準進行,須滿足雙方系所的「轉出」與「轉入」規定。
舉例而言,小妏倘若想從 A 系轉至 B 系,首先,她必須滿足 A 系的「轉出」規定,倘若 A 系願意放人,再進一步看小妏是否滿足 B 系之「轉入」規定。輔系和雙主修的申請方式通常與轉系類似,只是在門檻上有些許差異。
那些在轉雙輔選擇上相當熱門的科系,門檻以外常常還有名額上的限制。
在申請名額超過限制人數的情況下,多數系所是以前一學年之成績作為篩選門檻,學生勢必得特別注意自己在學業上的表現。然而,如果你對自己的科系絲毫沒有興趣,學業表現也較難以突出。
此時,有些人會為了衝高成績,退掉系上課程並選擇那些所謂給分比較「甜」的課程,這麼做或許能順利達成轉系之目的,但卻少了許多和系上同儕社交的機會。
比起成績,有些科系更重視學生對該科系的了解,所以設有轉系考的門檻。為準備轉系考,學生勢必得犧牲許多課外活動與人際交友的時間,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還有另一種轉入規定是要求學生前一學年須修習過該系課程,並把課程表現納入考量之中。(推薦講座-轉系、轉學、雙主修我都試過了:東吳學長不願意妥協的法律夢)
即使為衝高成績,也要留意轉出規定,課表不一定能照你預想的安排!
有些科系會禁止學生改選課程,有些則是在「轉出規定」上明確要求學生須完成指定課程,「選校」的你如果在進入該科系後才發現系上如此的規定,原本的計畫很可能只停留在空想,最終陷入「撐完還是重來」的兩難。
不難發現,轉雙輔制度所需注意的事項其實比想像中的複雜,學風再開放的學府,也鮮少是毫無限制的,若你有轉雙輔的意願,在丟出選填志願之前,最好至系所官網了解轉入與轉出規定,才不會讓自己用心畫下的未來藍圖成一張廢紙。
正視夢想,從五個問題跨出第一步
重新審視一遍你的志願序,這五件事有幾項是同學們真正問過自己的呢?即使問過,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不是仍停留在想像層面?「大學選填志願」將決定你的下一個、甚至是最重要的求學階段,與其為了早點迎接假期而草草填寫,再用未來的四年大學生活去悔恨,不如趁現在多花些時間,至科系官網或者 IOH 台灣各校系學群總覽查詢,找出將來可能的方向。
「築夢踏實」不難,但許多人選擇守在原地喊喊口號,而他們所謂的實踐,常也只是應付了事,同學們,正視夢想,交出不讓自己後悔的志願序吧!(同場加映—跟著興趣走,不是有錢有閒人的專利!聽他們怎麼追尋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