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系迷思 /學測申請 /志願選填 /高職升學 /考試衝刺 /108課綱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Photo by Rob Bye on Unsplash

我在UCLA 的課堂觀察:在美國讀書少了考試,卻學到更多

為什麼美國學校會要求學生寫論文,反而鮮少考試?雖然比起考試,寫論文對教授、學生都比較麻煩,但是考試可能只是讓學生複習既有觀點、或背下事實性資訊,不能夠像寫論文一樣,跟文本產生對話、產生自己的的想法。論文其實不像許多人所想像的那樣嚴肅死板,它的本質是創新,是提供新的可能、新的靈感。雖然寫論文辛苦,但是論文卻能帶我們看得更深、想得更遠。
2017-12-14

我在 UCLA 交換的那一年,主修的科目是英文系。UCLA 開設的課程與台大外文系類似,除了語言學的部分是獨立拉出來成為一個主修,並且沒有英語訓練課程之外,兩邊同樣也有依不同時期劃分的斷代文學,或是針對特定作者、主題開設的課程。在這些熟悉的課程架構中,卻有一項非常大的差異:台大外文系的課程,多半是以考試為評分標準,鮮少要求我們寫論文;相反地,我在 UCLA 修的文學課,佔學期最終成績最大比重的是每學期兩到三篇的論文作業。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沒什麼差別,同樣要花時間準備、同樣都會得到一個分數,有什麼不同?但是,作為一個實際經歷這兩種不同制度的學生,我發現論文大大地改變了我的學習心態與深度。

考試與論文的抉擇

我們先來談談考試好了。相信任何一個依循台灣正規教育長大的學生,對考試應該都是非常熟悉的。時間一到,進入考場,在時限內盡力在是非題、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互相排列組合而成的小宇宙中開疆拓土、過關斬將,除了本身武功要練好,有時還要用上心理戰術,揣摩出題老師的心思,才能克敵制勝。

台灣長期以考試作為評量方式,是有它的優點的。

對老師而言,考試很有效率,從一張張圈叉與 ABCD 交織、像是通關密碼的試卷中,就能夠馬上看出學生的程度。對學生而言,考試很公平,大家得到一樣的題目,對了就拿分、錯了就扣分,有跡可循,對於最終分數多少比較服氣。

而與報告相比,學生不會事先知道確切題目,所以必須對課程中的每個概念都要有所準備,才能夠從容應付,因此考試還能夠逼學生要讀完一定的課程範圍。

相比之下,論文的投資報酬率似乎就少了。從教授的角度出發,改閱學生的論文所要花費的心思與時間遠遠大於有標準答案的考試,還可能招致學生對於分數的不服氣,吃力又不討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認真寫出一篇論文所要燃燒的腦力或許比單純複習上課內容還要多。

而且,考試臨時抱佛腳或許還能夠考得不錯,若是有人膽敢在死線前一天開工寫論文,那麼他大概很難逃過淒慘的下場。(推薦閱讀: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大學的刻板教育其實比高中更嚴重

但是寫論文到底是什麼?

所謂的「好」的論文是什麼?

學術寫作,就是針對一個議題,仔細的探究、追尋,並將你在其中所看見、所觀察到的東西,寫成一篇文章。

在文學的領域中,所謂的議題可能小至在一段五行的文本中,兩位說話者之間的權力平衡關係,或是大至在幾本書之間共同碰觸到的性別問題。

一篇好論文的組成要素有二:內容和形式。所謂內容就是文章所要傳達的中心主旨,而形式就是行文的方式。一篇好的論文要有創新獨到的觀點,好的形式則會讓閱讀過程變得輕鬆,同時讓論點更有效的傳達,利他也利己。

內容與形式兩者相輔相成,若是只有內容而無形式,就像是一個烤焦的蛋糕,就算奶油與麵粉都是最高品質,依然不會引起任何胃口。相反地,若是空有形式卻沒有內容,則會變成只有糖霜裝飾、內容卻空洞的蛋糕,讓人只嚐得到甜味,留下一嘴空虛。

臺灣的美文教育

臺灣的作文教育注重「美文」,追求形式的漂亮,卻略過內容的功夫,宛如一個過度傾斜的天秤。我們往往將太多心力放在形式的雕琢,學生總是急於拼湊複雜瑰麗的文句,卻缺乏論述能力。我曾經也是那個背誦了許多名言佳句的考生,滿腦子總想著怎麼把好不容易背起來的這句話、或是看起來很美的那句話塞進作文裡驚艷評審,而不是先思考:「內容要怎麼論述才合乎邏輯?如何鋪陳才能說服人?」

上大學後,臺大教授對於我寫作的訓練,也是較為注重形式,而非內容的深度,讓我一直停留在「文章的形式比內容重要」的印象中。而我在 UCLA 第一個學期修的寫作課,第一份作業是一篇兩頁的小論文。當時我胸有成竹,認為只要按照從前學到的規矩寫,努力用出我學過的艱難單字,還有複雜的文法結構,就一定能夠得到教授青睞。

結果那份作業是我求學至今拿過最低的分數。教授在下面註明:「花些時間思考,多想想再動筆。」當時我滿腹委屈地拿著卷子去找教授,教授問我:「你當時花多少時間在想你的論文主旨?」我說大概 30% 的時間吧,我花更多時間在雕琢句子跟文法,她說:「那你把時間比例反過來就對了。」

往後的日子裡,這位教授還帶著我們欣賞、分析了很多寫得不錯的論文。其實那些佳作,都不是用了多美多深的詞彙,但是他們都擁有獨到的論點,讀起來耳目一新又暢快淋漓。(推薦講座:劉安婷:普林斯頓那堂最令我挫敗的大一寫作課,讓我學會如何與人溝通

學術寫作是個創新的殿堂

我在美國交換時,連續兩個學期修了寫作課程。第一個學期上課第一天,教授跟我們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至今:

寫論文的目的是得到創新的點子。若是全班有一半同學不同意你的論點,那麼你的點子就過關了。

我剛進台大外文系的第一年,系上也有一門英文作文的必修課。當時教授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學術寫作裡不談創意。唯有遵循著一定的規則,寫的內容才能夠符合學術寫作的規範。」那是我與學術寫作的初次邂逅,懵懂的我就這樣將教授的話謹記在心。

之後的一年裡,我們學習各種連接詞、副詞的正確用法,並且學會在一個段落裡要有一個主題句、一個延伸主題的句子、三個例子,加起來總共要有八到十二句話。每個地方都是需要按照模板,我們只是工廠的作業員,在生產線上學習揀起合適的字塞進空格中。

上完那一年的課程後,我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以後還是離學術寫作越遠越好,畢竟這麼死板嚴肅的東西,實在不好親近。也因此第二年的作文必修,我刻意選擇了不教學術作文的教授。「學術寫作 = 創意的墳墓」這個印象就在我的心中安坐了兩年。

因此,當我在 UCLA 的課堂中聽到這與我深信不疑的說法完全相反的宣告,心裡的震驚實在是不可言喻。在教授的口中,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並非是大家以為的「十秒入睡保證」那種艱深難懂的難嚼文章,而是能夠帶領讀者思考、激發讀者的靈感。

其實,教授所要表達的,就是論文創新的初衷。論文之所以會出現,不就是為了要提供他人一個新的想法、一個新的看事情的角度、一種新的可能?

所以,如果你的論文主軸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以至於所有人在看到解釋之前都一致贊同,那麼就沒有寫論文的必要。一篇好的文章,要引人好奇,要有人看到會不服氣地說:「才不是這樣呢!」或是遲疑地說:「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再道出你的層層論證與理由,讓他們看完只能不自禁地點頭,被你說服。

挖掘、挖掘、再挖掘

要找到那個甜美的、他人前所未想的點,並沒有什麼捷徑,只有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情節是這樣安排?為什麼這個意象一再在故事裡出現?為什麼背景要設定在那個時代?為什麼是這個敘事角度?

觀察,問問題,觀察,找答案。當你不斷逼迫自己不能滿足於前一層的答案,而越挖越深,到終於你給出了連自己都驚嘆不已的答案時,你就會知道,你找到你的論點了。

若是對於一個問題,你不假思索地就給出解答,而就以此為論點時,那麼這就不會是一篇好的論文,因為如果你那麼輕易就想到了,別人會沒想到嗎?既然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那你寫它幹嘛?(推薦講座:哈佛博士闖蕩麥肯錫:不論階級,你都有反對的義務!

思索的過程是很累、很耗腦力的,但它本該如此。就像肌肉要經歷不斷撕扯與修復才能夠成長,思考能力也是。若總是待在自己舒適的領域,你能夠給出的內容就會非常有限。

而同時,你必須要主動走進健身房,而不是等著別人來拉扯你的肌肉,必須自己經歷那些痛苦的過程,必須在當你已經很酸很累的時候,再榨出最後一分力氣將啞鈴再度舉起來,才能夠在癱瘓的同時,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推薦閱讀:當分組報告成為夢魘,你還能從這堂課帶走什麼?

就算是考申論題好了,也還是有其侷限性

寫論文能獲得的刺激是很難在考試有限的時間裡得到的。就算是能夠讓學生自由發揮的申論題,還是會因為時間限制,而讓學生的思考範圍變得非常有限。常常,我被困在是要多花一點時間想深一點、把我的論點想得更完整再動筆,還是儘早開始寫,讓篇幅多一點的兩難處境裡。(推薦閱讀:當考試淪落為一種炫耀工具,從電影「模犯生」看東方教育困境

這樣其實是很可惜的。學生與文本只能形成一種單向關係,學生進入文本,在裡面挑出自己需要的片段後,就離開了。如此文本是死的,只是一塊魚肉任人宰割。

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我們會跟文本有更深一層的關係。我們開啟觀察,將自己逼出單純讀者的角度,而從更宏觀的敘述者視角或是時空安排來切入,討論到底是誰推進著故事的發展,或是將放大鏡架在對話中間的留白,找出隱藏在主觀描述下的客觀事實。歷經這些過程,我們才算是好好地跟文本交流了,並有了自己的詮釋。

同時,我們也學習如何用清楚的架構表現自己的想法。該在哪裡放什麼?該要舉出什麼證據?該怎麼分析證據,讀者才會被說服,而不是迷失在文字中?所謂大家都在講,但是少有人真的知道如何培養的「邏輯思考能力」,便是由此奠基。(推薦閱讀:為何台灣孩子無法獨立思考?留美 18 年的她一語道破差異

我在美國的那一年,雖然有時候也會覺得寫論文很痛苦,或是遇到撞牆期、沒有靈感,但是現在要我回想在大學中讀過印象最深刻的幾個文本,大多都是我當初的論文素材。跟文本有了更深的互動,能夠留下的,總是比較多。 

不斷嘗試的勇氣

的確,一個考試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讓學生一口氣把課堂所學一吐為快,考完出教室後,深呼吸一口氣,從此也不再跟這些科目有任何瓜葛。教授也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評閱學生的論文,或是聽到學生「明明才幾學分,怎麼課這麼重」的抱怨。

寫一篇論文或許會燃燒許多腦力,或許會讓你幾度提筆、幾度放下,憎恨自己以前沒有跟語言好好培養感情;你也可能會幾度文思枯竭,覺得將自己走到了世界的盡頭,而感到絕望,但是在你終於完成時,如成功接生一個嬰兒那樣的成就感與解脫感,也是無可比擬的。

最重要的,你會在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論文(essay)在法文的字源是「嘗試」的意思。每篇論文都是一次嘗試,在嘗試中,我們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會成功,但就是在嘗試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地看見了另一個世界,在字裡行間繾綣而出,那是我們對於世界的解釋所構築出來的另一個世界。走到這裡,就算前面再累、再辛苦,都是值得了。(推薦閱讀:我愛的就是熱門!台大 Power 錕給年輕人的建議

作者 施靜樺

文字使我愉悅。打扣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