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了解的是你這個人,不是那些五花八門的活動
為了博得教授良好的第一印象,許多同學在準備備審、練習面試中,常常是拚了命想展現過往的豐功偉業,然而就北醫醫學系吳瑞裕教授看來,這並不會是一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備審資料。」
「你有沒有思考過,哪些事情跟你未來如何當一名醫生是息息相關的?我希望同學從這裡著手,否則就淪為大家都是一樣的好,都是我參加過很多科學競賽…但我看不到關於你的特色。我看完 10 個人之後,早已忘了你有什麼特質是能勾起我回想的。」
吳教授建議同學在整理活動經歷時,可以善用 5W1H 的原則—What、Who、Where、When、Why、How,更深一層去解析自己的經歷有何價值、與科系間的連結,要搞清楚──活動要能凸顯你的某些特質,才會是真正具有意義的內容。
「你參加了什麼奧林匹亞競賽、得過什麼獎這都無助於老師去了解你,更無助於去了解你為什麼選醫學系。明明當一名醫生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你好像完全沒想過將來如何面對這些事。」
為什麼在備審面試中展現人格特質很重要?吳教授從作為一名醫生的核心談起:
「好醫生的定義,已經不像是老師那個年代,把頭痛感冒治好了就是一名好醫生。技術已經不再是唯一的考量,如何與病人的溝通也很重要,所以你怎麼培養自己的人格特質?我把它叫作軟實力,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只比硬實力的時代,硬實力必須要與軟實力結合。」(推薦閱讀-IOH 備審總整理,讓教授立馬記住你!)
拋開八股的理由,好好說出你的想法
「同學常說自己習醫的動機是親戚朋友生病了,所以立志將來要照顧親戚朋友。我就覺得這樣太小,太狹隘了,你將來當醫生,即便發生在戰爭時期,敵人你也要幫他醫治,不是只有跟你關係親密的人,你才要去醫治他。」
在自傳與面試中,吳教授發現許多同學可能因為短時間準備的關係,「申請動機」常流於制式化和缺乏深度,他認為比起搬出這些八股的理由,同學應更深入思考科系的核心是什麼。(推薦閱讀-別再用這些千篇一律的申請動機!聽聽教授認為的適當表達方式)
「不管你是選治療、預防還是檢驗相關科系,醫藥衛生學群的核心就是『人』,你喜不喜歡人?而不是我把它貼個標籤──『我將來考醫學系,就是要當名醫生,醫生就會有好的社會地位,有好的經濟收入』,如果你是用這樣的標籤去思考,只是蒙蔽自己,你沒有辦法看到為什麼自己要唸這個科系、它真正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在清楚科系的核心後,以此為主軸去反思個人的生活經驗。「你可以想一下當一名醫生核心的價值在哪裡?或是你有沒有看過一些探討生命的書,或影響你最深的一個人,或是一句話,不要看這個很簡單,這些都被大家忽略掉了。」(推薦閱讀-高醫牙醫系教授:面試沒有標準答案,我們觀察的是你的思考邏輯)
成績是一時的,「找自己」才是一輩子的功課
「台灣高中生常常被制約,背後總要有老師不斷提點你,今天要考這個、明天要考那個,考試前要畫重點,但這不是讀書的目的。」
「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老師唸,不是為了爸爸媽媽唸,是為了你自己。為了你自己去充電,為了你將來出社會,你的價值是多少?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吳教授觀察到許多高中生因為長期受課業緊箍咒所束縛,學習動機漸轉為被動消極,對此,他強調課業只是申請入學的一張門票,並不等同於生活的全部,人生不會有標準答案可以遵循,但一定存在著適合的「解方」,不斷向外探索、用心找尋個人的定位才是最重要的。(推薦講座-為什麼你非當醫生不可?馬偕醫學系學長的求學反思)
「人生就像賽跑,而且是長跑,你現在跑贏在前面,不一定是終點的第一名。一定要持續地跑,長跑需要耐力,不要認為跑到大學就是終點,大學只不過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在大學,你最需要培養的是自我學習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準備好讓孩子一生教育自己。」── 教育哲學家 羅伯特.哈欽斯
面對科技的日新月異,許多人預言重複性的工作未來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連醫生問診也是其中之一。故吳教授提醒同學光大學四年、六年的學習是絕對不足以幫助你應付人生的全部,課本上的知識都是硬實力,它很制式、容易高度被取代,所以在求學階段更重要的是──你必須養成自學的能力。
「你怎麼去研判、分析資料,才能變成對自己有用的資訊?這是雲端時代,你只要會 google、知道怎麼去找尋資料,並根據過去的知識背景把它消化之後,這是真正存在你腦子裡的,是沒有人能下載、取代的,這就是你的競爭力。」(推薦講座—專訪中山醫醫學院院長:你給病人的自信,是 AI 沒有辦法做到的)
>>>「填志願思考單」免費下載中!帶你從 5 權重、4 步驟、3 檢視點找到適合科系!
講者簡介
Jui-Yu Wu 吳瑞裕,畢業於美國偉恩州立大學化學(生物化學) 博士班,現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授課領域為化學生物學、醫學研究概論、普通化學,研究專長為核酸化學、分子基因體學、生物運算、生物分子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