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動畫探討歷史而走紅的「臺灣吧 Taiwan Bar」,從 2017 年開始將觸角延伸到其他知識領域,「法律吧」在 5 月 1 日上線後的 7 天內已累積 10 萬次以上的觀看量,2014 年推出的首支影片更早突破百萬點擊率,幕後的推手是四位想解決台灣教育、傳播與娛樂等產業困境的年輕人,其中負責史料分析與文本內容的蕭宇辰功不可沒。(推薦閱讀:別讓主修決定你是誰!啾啾鞋:就算本科不是最強,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愛上歷史的契機
「大多數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東西,但我滿早就知道自己喜歡歷史,我想這是幸運的。」
蕭宇辰在國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喜歡歷史,但最早愛上這門知識領域的契機,其實是源自於光榮系列三國志的電動跟橫山光輝漫畫,因為被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而逐漸開始接觸中國歷史。(推薦閱讀-暨南歷史系韓正誼:歷史系將我從聽故事的人變成會說故事的人)
因為想成為那樣的人
「我喜歡歷史這個知識領域,但念了之後要幹嘛?」
上了高中後,歷史系自然成為蕭宇辰的目標,但在當時以理組為主流的建中,他還是受到不少外界質疑的眼光,甚至連自己也開始懷疑念歷史系未來能夠做些什麼。直到聽見歷史老師黃春木分享自己對歷史的熱愛,心想如果出社會後還能像老師一樣,以歷史作為本業,持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是很好的方式。
於是他下定決心以師大歷史系作為第一志願,希望未來也能夠教書,成為跟歷史老師一樣的人,後來發現臺大也有教育學程後,便轉而選擇臺大歷史系。(推薦閱讀:掌握兩個小訣竅,讓你歷史考試不失利)
教育對我的意義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對研究沒有興趣,寫論文對我來說有點無聊。」
一直以來,蕭宇辰對歷史、教育的想像都很單純,不過,臺大歷史系的訓練偏重在歷史學家的養成,而他在大二、大三時就很明確地知道這不是他想做的,因此更加堅定自己讀教育的初衷,也藉由教育學程接觸相關知識,慢慢地建構自己對於教育的想像。
蕭宇辰曾利用暑假時間與同學一起去三芝國中帶輔導課程,第一次以老師的身份教學,不斷接觸教育的過程當中,他愈來愈肯定自己能夠投入在教育圈,乃至於進一步地尋求未來的志向,不再只是單純地因為喜歡做而做。教育學對蕭宇辰來說是一門很實用的知識領域,所以與其說興趣,倒不如說是一種實踐理想時必要的需求,因為歷史老師就是一個既需要歷史學的專長訓練,同時也要有教學基本知能的工作。(推薦閱讀:為台灣而教:教育,是一世代的使命)
當格局放大後,就不會拘泥於形式
畢業後,蕭宇辰任職的第一間學校是景美女中,之後去了復興高中,第三間才到政大附中。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他開始意識到臺灣歷史教材的缺乏,因此在復興高中的那一年他開始籌備「臺灣吧」,希望提供更多合適的學習素材。在進入政大附中的那天,「臺灣吧」的第一支影片也上線了,他開始白天教書晚上處理「臺灣吧」的生活,事務的重疊對他來說實在太累了,所以一年的合約到期後,就決定不續聘,卸下教職離開學校。
「因為我的範疇是教育的時候,就不一定得靠現場教學工作,即使離開學校,我現在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教育工作者。」
對於決定離開學校這件事,蕭宇辰沒有太多的掙扎,因為歷史依舊是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只是他並不將志業侷限在歷史學上,而是將自己放在更廣的教育框架底下。格局放大之後,教職也就只是實踐教育理想的一種形式。
形塑自我的過程
大家或許會好奇,像蕭宇辰這樣一個主修歷史的人,卻跟朋友創業從事新媒體的工作,跨足到傳播產業,是不是在學生階段有做過什麼特別的事情,導致後來有這樣的發展?
「老實說,回到我的大學、高中的人生,我很難說我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情,可是反過來說,難道一定得實際去做過一些事情,才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嗎?好像也不必然。」
蕭宇辰認為我們很難透過別人過去的經歷而真正認識一個人,以出國、留學、交換為例,很多人認為旅行可以拓展國際視野,但現實真是如此嗎?對他來說,比起真的跑去柬埔寨,去看吳哥窟,倒不如多看幾篇論文,還更能深入地認識吳哥窟,全面性地思考它的現狀與過去的關係。
如果真的要問是什麼成就現在的自己,他會說是長期的知識學習與閱讀,蕭宇辰自認雖然沒特別參加過什麼社團或是活動,但卻有一件事情從來沒有停止過,那就是思考與閱讀,藉由持續的反省、理解、澄清自己的價值判斷,才構成了現在的他。
衝擊帶來價值觀的巨變
「如果我真實地相信做教育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社會好,我應該要認清自己的實力範圍在哪,我也相信在其他崗位上,若大家都把自己的守備範圍完成的時候,教育才會真的變更好,而不是想著『都我來』,或是非我不可的心態。」
蕭宇辰說自己第一個衝擊發生在畢業後的實習,當時的他滿懷教育憧憬,每件事情都希望做到盡善盡美,甚至投入過度的熱情,加班到很晚,然而教學組長一句:「學校沒有你也不會倒」,原是好意希望能減輕他心理負擔的話,卻意外地重重打擊了他。
現在的蕭宇辰其實非常感謝那句話,使他有機會去發現當時的自己竟是用如此自負的態度在面對這麼龐大的事業。一場下班時的無意閒聊,促使他去思考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所以說成長的重點應在於自己是否反省每個經歷,而非一定得做一些什麼大事,如此觀念的轉變也影響蕭宇辰經營「臺灣吧」的心態。(推薦閱讀:團隊合作勝過獨攬工作,謙虛的美德在西方不管用)
這世界不缺英雄
「整個社會不是一個英雄主義的社會,我們是一個集體協作的社會,所以我們本來就不應該讓任何的組織沒有誰不行!」
蕭宇辰表示做「臺灣吧」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就是要努力地讓「臺灣吧」縱使失去四個創辦人的任何一個人,它都還是「臺灣吧」!
「我們要讓自己變成可以被取代的人,而非無可取代,若一個人不可被取代,就代表這不是組織,更不是制度,才會讓一個人走了,組織就跟著散了。」
「臺灣吧」所尋求的是一個長期運作模式,並非創造出一個英雄,因為這世界不缺英雄,若要讓社會持續的進步,就不應該讓某個領域非誰不可。
歷史系讓我越趨成為一個理性的人
「具體而言,歷史系的訓練更讓我越趨成為一個理性的人,在意論證、證據、分析,在意文字的表達,而不是情感的表述,我會想要精準的表達這個邏輯論證,用資料來解釋這件事情的思考過程。」
理性的思考對蕭宇辰來說已成為一種本能,他表示自己思維模式的建構肯定是與歷史系的訓練有關,但他不認為這是歷史系獨有的訓練,歷史系更紮實的功夫應顯現在文字處理上,從龐大的史料篩選內容,並進一步辨別真偽與論述,使得他即使在網路資訊爆炸的現今,依然能夠敏銳地掌握知識的細節。(推薦閱讀:不是背書也不是考古,成大歷史系給我更縝密的邏輯思考)
如果重新來過一次
蕭宇辰曾花一年多準備史研所的考試,他坦承當時報考研究所的動機並不強烈,雖然最後因為備取而選擇不再繼續升學,但回頭想想,他卻感念那段準備考試的時間,讓他對這門知識領域有更紮實的基底。
如果大學可以重來,蕭宇辰說自己一定要再認真一點,因為臺大自由的環境容易讓人變得沒有方向性,相對來講學習的動力就會減弱,而準備研究所這段經歷讓他發現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人生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只能希望自己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幫自己找一個更明確的目標,就是去做一點什麼事情。」蕭宇辰期待自己未來都能更有動機、耐心、毅力地去完成設定的目標。(推薦閱讀:只有一次的大學生活,你該如何把握?)
努力讓自己接受新的刺激
「高中孩子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是因為沒有機會接觸,沒有機會接觸不一樣的事物又怎麼有機會去判斷喜歡或是不喜歡?家長跟老師應該要盡力地讓孩子暴露在足夠的資訊環境下。」
縱使網路資源很多,蕭宇辰認為學生容易陷在同儕的同溫層中,看到的訊息依舊侷限在同一個圈子中,學生真正需要的是更多課外的資源,藉由外界刺激去開拓未來的視野。像他在高中以前其實也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直到參加一場老師在課外舉辦的讀書會,才開始涉獵正規教育以外的書籍知識,慢慢養成自己對人文領域的興趣。(推薦閱讀: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每個系都有其教育目標,但對學生真正重要的是「做自己」啊!)
沒有人能對你的人生負責
「我不覺得去符合家長或老師的期待必定是不好的事情,尤其當你什麼想法都沒有的時候。但是價值的選擇,就真的是自己的事情了。」
蕭宇辰認為學生應該要更清楚地意識到,人生所有的選擇都是自己的責任,就算到頭來去責怪他人,承擔的仍舊是自己,所以他建議高中的學子們在做任何決定前都要有更多思考,才能擔起對自己的責任。(推薦閱讀:Power 錕教授:人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比起建議,給予「資訊」才更重要
「每個家長或老師也要更清楚認識,即使他是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你也從來不能夠對他人的人生負責,所以不要亂給建議!」
時代正快速地改變,大部分的老師家長離開大學都十年以上了,不見得知道現在大學實際上在教什麼,那又怎麼樣有辦法給孩子建議?蕭宇辰認為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了解孩子的興趣,然後提供孩子多一點資訊,用一起研究的心態來協助他們做決定,而非武斷地直接下定論,畢竟我們都無法對其他人的人生負責,所以比起建議,給予資訊才更加重要。(推薦閱讀:面對選擇,劉安婷:我們都曾是徬徨的孩子)
臺灣吧要做的就是這件事了
「『臺灣吧』想要做的事情也不外乎就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對於某個領域的知識沒有認識,又怎麼樣知道說自己有沒有興趣?『臺灣吧』的定位就是第一個關卡,用影片吸引觀眾的眼球,引發大家對於知識的興趣,至於如何深化這個興趣,也許就是別的團隊的工作了。」
蕭宇辰很明白若只有「臺灣吧」以組織的形式在做教育知識型的影片,那一定是不夠的,因為詮釋的面向不夠完整,倘若學生要有完整的學習歷程,還需要別的教學資源管道協助,可是最起碼「臺灣吧」可以作為他們的第一道關卡,讓學生對該知識領域有初步的認識和興趣。
職場帶給我的感悟
「我們都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可是當你真實地進入這個社會,與人協作的時候,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
現在卸下教職專心經營「臺灣吧」的蕭宇辰,比起資料研究做更多的其實是管理工作,他說自己並不這麼喜歡管理,但這個角色的定位讓他必須得去吸收管理學有關的書籍或文章,可是這就是一個現階段的「必要之惡」。喜歡一個東西沒有錯,但為了培養自己成為所謂的專業,就需要下苦功,但人都是怕辛苦的,你又有沒有這樣的耐心跟毅力,撐過這樣的必要之惡?
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世界
「歷史,某種程度上的意義在於,當你知道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的時候,就不會把現在當成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我覺得歷史這個學門更容易讓人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在面對知識。」
蕭宇辰相信,一個願意學習、願意反省的人,不管專精在什麼領域,都應該有辦法擴展自己的視野。儘管如此,人文知識依舊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為人類生存於群體社會,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相處,人文知識的作用即是讓我們對於自身與所處的社會,有更全面的理解,讓人與人之間有更好的共同協作基礎。(推薦閱讀:回應人文無用論最好的方法:做出差異化)
「我希望自己跟這個社會都變得更好,而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只是我選擇投入在教育上面,講得直接一點就是將自己的生命意義跟所謂的教育實踐綁在一起。」
蕭宇辰正努力地用自己專業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現在的他除了致力於「臺灣吧」,同時也在經營「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以及在「說書」上導讀各式人文書籍,希望讓歷史人文知識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使每個人都能透過對過去的理解,將當下看的更透徹,進一步開啟對於未來的想像!
受訪者簡介
Thomas Hsiao 蕭宇辰,臺大歷史系畢業,曾擔任政大附中的歷史科專任教師,努力在自己的教室內突破體制內教學環境的框架,後來發現實行的過程非常困難, 2014 年和三位朋友謝政豪、張佳家、林辰一起創辦了「臺灣吧 Taiwan Bar」,也和關心歷史教育的朋友們成立了「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致力於用新媒體改變臺灣的教育環境。